第16版:文化产业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2年5月1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福克斯的 市场营销战略
——访美国福克斯电影娱乐公司集团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吉姆̇吉亚诺普洛斯
本报记者 金 晶
吉姆·吉亚诺普洛斯

问:福克斯为何看好中国市场?采用了怎样的战略?

答:最重要的一点是,中国市场的增长是最快的。在过去的5到10年里,中国社会越来越开放,市场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快速地兴建新的影院,这个市场潜力十分巨大。举例来说,今天在中国一场电影的受众约有15万人,而在美国只有7000人左右。中国观众观影数量非常可观,他们也会逐渐养成去电影院观影的习惯。在中国,无论是本土电影还是海外电影都会有很大的潜力,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想更多地了解中国市场。

我们的企业战略遵循3个基本原则。第一,是全球化和本地化并重,且求同存异;第二,以合适的成本制作合适影片;第三,技术是我们的“朋友”。此外,福克斯的理念是为特定的观众制作电影,即预先定位观众群。一旦决定了为某个人群做电影,我们会分析,这些观众是谁?有多少人去看?人们会花多少钱看电影?以及需要的营销成本等问题。

问:美国的大成本和小成本电影在营销策略有什么不同?如何培育市场?

答:美国电影市场的分众化或许没有人们想象得那么理想。在美国市场发行影片,事实上也是十分艰难的。比如大成本电影《阿凡达》在美国8000个影院上映,我们发行花销了3000万美元至5000万美元左右。而当《后人》(《The Descendants》)这部由乔治·科鲁尼主演的小成本电影上映时,我们先在纽约、芝加哥、洛杉矶3个地方的3家影院上映,放映两周左右的时间,经过电影评论家的评论,若是效果好就再在5家影院上映,获好评后再推广到10家影院,以此类推。小成本电影我们不会投放太多的广告,主要传播途径是公众评论,包括影视评论家的评论、网络评论和人们的口口相传。小成本影片如果没有吸引到观众,那么它随时都会下映,所以需要积累好口碑。

问:影片《泰坦尼克号》3D版是如何营销的?

答:15年后的今天,《泰坦尼克号》转变成了3D版本,我们需要让更多的人对它有所了解,要告诉人们这个团队付出了多少艰辛、多少努力,投资了多少才最终把它转变成了3D版本。我们设想的主要目标受众是年轻的女性,后来发现不同年龄段的人都去影院观看。年轻观众去看,是因为他们一直在听说这部电影,但却从未在大屏幕上看到过。年纪大的观众去看,是因为他们对这部电影有记忆,想要看一下3D版本有哪些改变。关于《泰坦尼克号》的营销,也可以算是进行一种怀旧方式的市场营销,这和影片《星球大战》有些相似。当我们让《星球大战》重新上映的时候,有很多父亲带着孩子去影院观看,因为他们想让孩子知道,自己当年在看电影时有多么开心和兴奋。两代人走进影院看同一部电影,有时是孩子的因素,有时是成人的因素。

问:对中国电影走向国际市场有什么建议?

答:一部电影要么是本土电影、要么是国际化电影。两类电影制作、发行和营销时采取的手段都是不一样的。本土电影体现当地特色、人文风情,反映生活和现实问题,而国际化电影就要和美国的大制作、大成本电影进行竞争。

好莱坞比较擅长拍国际化电影并不是偶然的。我们最初做电影时,走进电影院的观众有中国人、匈牙利人、意大利人、德国人、日本人,想让这些观众都对同一部电影感兴趣,就不存在所谓的“美国电影”。它就是一部电影。典型的成功电影往往有好的故事,能够引起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共鸣。拍成国际化电影,可能会让电影失去一些本土元素和特色。“国际化”的前提是高成本、大制作,以及由语言问题带来的对本土性的放弃。中国有13亿人口,面对如此大的电影受众群和市场,本土电影的制作要深入了解观众群需要,好好吸引国内市场。同时,让电影在电影节上以电影展映的方式向世界展现,也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