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文化产业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2年5月1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化部“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解读
本报记者 乔申颖
“十一五”时期,以动漫网游为代表的文化新业态获得了快速成长。图为江苏苏州士奥动画制作有限公司的动画片《诺诺森林》剧照。
浙江横店影视城以新颖的运营思路引领了全新的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络绎不绝的拍摄剧组成为影视城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图为正在景区拍摄的片场一角。 乔申颖摄

《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新鲜出炉,与年初发布的《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相比,重点更突出、措施更具体。此次发布的规划有哪些亮点?细分领域发展现状和预期如何?记者选取其中9个广受关注的话题,采访了相关负责人。

关注一

国家艺术作品引导发展工程

文化部艺术司司长董伟:《规划》中提到的国家艺术作品引导发展工程包含11个项目,具体是:

1、新剧目扶持计划。继续实施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等。2、部分艺术品种引导性扶持计划。3、西部和少数民族地区艺术创作重点扶持计划。4、国家艺术院团发展扶持计划。5、民营艺术院团建设发展计划。每年评选和表彰10部优秀作品、10家有突出贡献的民营艺术院团和10个懂管理、善经营的民营院团优秀管理者等。6、重大艺术活动实施计划。7、优秀艺术作品普及与推广计划。调动一切手段,不拘一格,开展各种形式的演出活动,广泛培养新一代观众群体。8、当代音乐艺术发展计划。扶持儿童歌曲、校园歌曲等的创作、交流等。9、国家美术发展计划。建立国家近现代及当代美术研究中心和国家美术档案、文献资源数据中心,实现国家美术资源共享等。10、文艺理论与批评扶持计划。11、优秀艺术人才资助扶持计划。有计划有步骤地促进艺术人才的专业(行当)平衡和区域平衡等。

关注二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文化部社会文化司司长于群:《规划》提出,到2015年,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我们认为实现这一目标,要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体系完善。逐步建立中央、省、市、县、乡、村六级公共文化设施,实现“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有综合文化站”、“社区有文化活动中心”、“村有文化活动室”。第二,覆盖有效。逐步完善以固定文化设施、流动文化设施和数字文化阵地相结合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第三,供给充足。初步形成需求为牵引、政府为主导、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市场和社会积极参与的公共文化产品生产和供给体系,公共文化产品日益丰富,服务能力明显提高。第四,服务规范。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和规范基本健全,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显著改善,广大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明显提高。第五,保障有力。经费保障机制日益完善,队伍素质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初步形成。

关注三

博物馆免费开放

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司长李耀申:“十二五”时期,我们将进一步拓宽博物馆免费开放范围,完善博物馆免费开放机制,提升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逐步将国有行业博物馆以及符合条件的民办博物馆纳入国家免费开放支持范围。在数量上,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国免费开放博物馆总数从现在的1804座增加到2500座左右。同时,加强免费开放博物馆绩效考评,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推动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专业化、规范化、社会化。

同时,联合相关部门,制定博物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政策制度,将博物馆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和教学计划。创新博物馆文化传播内容、形式和手段,实施数字博物馆计划。推广实施博物馆进校园进社区行动计划。联合有关主管部门,制定博物馆纳入文化旅游、红色旅游体系的措施,“十二五”末实现省级以上博物馆纳入国内旅游精品线路,其中半数纳入国际旅游精品线路。

关注四

非遗传承人抢救性记录

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马文辉:“十二五”时期,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将由起步阶段的基础性工作转到深入进行科学保护的发展阶段。传承人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键环节。目前,已命名的1488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已去世40人,为避免“人走歌息”、“人亡艺绝”再次发生,急需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濒危、传承链条几近断裂、年老体弱的代表性传承人采取抢救性记录措施。

具体做法是,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人为本、活态传承”的特点,采用录音、录像、数字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真实、系统地记录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传统技艺流程、代表剧(节)目、仪式规程等全面的信息,为后人留下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基因。“十二五”时期,将完成300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工作。

关注五

基地、园区和特色产业群

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司长刘玉珠:在规划的研究编制过程中,我们仔细分析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得出当前文化产业发展呈现以下几个新趋势:一是文化科技融合创新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二是文化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提升的方向更加清晰;三是文化产业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态势日益明显;四是文化产业与旅游等相关产业结合更广泛更紧密;五是金融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的势头将持续升温。这些新趋势都已经充分吸纳体现到规划的任务措施当中。

加强以文化产业园区基地为代表的产业集聚区建设,是推动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目前文化部共命名了6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4家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200家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据统计,2010年,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园区总收入规模达到了2500亿元,总利润超过365亿元。今后,文化部和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将继续加强对文化产业基地、园区的规划、认定、调整和指导工作,加强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文化产业结构升级。

关注六

创新文化市场技术监管模式

文化部文化市场司司长李雄:要创新文化市场监管模式,就要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逐步建成覆盖全国、上下联动、统一高效的文化市场技术监管平台,基本实现对主要门类文化市场的动态监管。

主要内容包括:1、建成文化市场基础数据库。构建文化市场经营单位、从业人员、文化产品等基础数据库,为宏观决策提供数据支持。2、建成文化市场动态监管系统。在网吧监管平台的基础上,以网吧市场内容监管、未成年人监管、网瘾提示,歌舞娱乐市场曲库监管,游艺娱乐市场机型机种监管,演出市场内容监管、票务信息管理等为重点,实现文化市场监管的智能化、信息化、规范化,建成统一高效的文化市场动态监管体系。3、建成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系统。利用3G移动互联网技术,为文化行政部门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开展日常执法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关注七

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与贸易

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局长侯湘华:“十二五”时期,对外文化工作将在外交舞台、机制建设、阵地布局、品牌影响、贸易竞争、对外传播等领域,发挥更多的建设性作用,这也是新时期对外文化工作的主要亮点与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文化在对外交往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其中,国家援外工作中文化领域所占比重将有所增长,以亚非拉地区传统友华国家为主的文化受援国预计达到20个以上。二是对外文化工作统筹协调机制基本建立。对外文化服务保障配套机制逐步建立并进一步完善,对外文化交流大格局将以机制为基轴得到逐步构建。三是对外文化交流阵地规模进一步扩大。驻外文化机构覆盖世界大部分国家,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发展形成较完善的全球布局,总数将达到20至25所。四是“欢乐春节”等活动的品牌效应与价值传播深入人心。重点品牌项目将达到30个。五是文化贸易逆差过大的局面基本扭转。通过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文化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文化公司和国际知名文化品牌。六是不断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随着科技与文化的进一步融合,新时期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种类将会更丰富,手段更多样,效果更突出。七是港澳台地区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日益加深。两岸四地文化艺术和产业合作深入发展,港澳与内地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相互促进,两岸和平统一的文化基础更加坚固,文化融合进一步加深。

关注八

文化宏观管理体制改革

文化部政策法规司司长韩永进: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文化宏观管理体制,是文化体制改革的首要目标。目前,全国已基本完成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组建和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整合。文化立法工作亦取得了显著成效,《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实施,加强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继承;《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的出台,加强了对网络游戏生产研发及运营环节的监管和对未成年人的保护。

“十二五”时期,我们将进一步推进文化宏观管理体制改革,一是加快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二是加快文化政策法规建设,积极推进《公共图书馆法》、《对外文化交流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出台,全面清理现有的文化政策内容,做好废、改、立工作;三是探索完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四是加强与各部门的统筹协调工作;五是实施全国文化系统统计能力建设工程,提高文化科学管理的能力。

关注九

文化科技创新

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司长于平:《规划》提出实施国家文化创新工程,全面推动包括文化科技创新在内的文化创新,推动创新成果在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文化资源保护、舞台演艺等领域的运用和推广。

推动文化科技创新,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是从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到生产方式、服务方式的根本转变。要加深对文化艺术规律和科技规律的认识,在各相关领域中,探索文化与科技融合真正的结合点。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