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自主品牌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4月2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创新和创牌水乳交融
陈 力

无论是党代会报告,还是“十二五”规划,内蒙古自治区未来的品牌建设,都表述在“加快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章节。个中传递的信息再清晰不过:只有自主创新,才有自主品牌。

学界和传媒界一直对内蒙古的创牌工作给予关注,概括起来,就是“起步早,力度大,资源型,产业化”。上个世纪90年代初,内蒙古的创牌工作就已经全面展开。业界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创牌实践显然离不开官方的顶层设计,“名牌推进战略”作为自治区当时的“五大战略”之一,其历史作用不可低估。虽然内蒙古的知名品牌90%都离不开资源——无论是地上的资源诸如乳、肉、绒,还是地下的资源诸如稀土、烧碱、煤炭,但毕竟是品牌把产业推高。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内蒙古90%的知名品牌又集中在农畜产品加工领域,这就使内蒙古一半以上的农牧民都云集在名牌企业的麾下。鼓励的评价流光溢彩,提醒的声音也振聋发聩:内蒙古的创牌要摆脱资源依赖和“生态原产地”依赖,加大创新势在必行。

在这将近20年的时光里,内蒙古的品牌也在经历着“洗牌”。一些品牌逐渐淡出消费者视野,无一不是遭遇创新短板:有的是管理创新跟不上,欲吃扩张的“馅饼”反而跌入扩张的“陷阱”;有的是技术创新跟不上,不能在新品开发中弄潮,势必被消费升级而嘲弄。相反,像伊利这样的名牌企业,总是树立国际眼光,置身时代前沿,不断挑战、不断扬弃、不断创新、不断超越,历经磨难而不衰,千锤百炼更坚强。

3 上一篇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