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经济观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4月1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严格依法才能守住耕地“红线”
——一谈农地征用与流转
瞿长福
蒋跃新作 (新华社发)

农地征用与流转中违法违规现象不断,其直接原因在于一些地方没有严格坚持依法原则,有法不依、监管不力、执法不严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杜绝土地违法违规,各级地方政府责无旁贷,加大违法惩处力度,才能切实守住耕地“红线”

甘肃兰州征地中发生的一件“荒唐事”引起人们关注:一片“城区里最后的菜地”被强行推掉。更荒唐的是,当记者前往调查时,当地有关负责人却称“推错了”。

这些年来,农地征用与流转中的违法违规现象已是“三农”领域较为突出的问题。

为什么农地征用与流转中违法违规现象不断?直接原因在于一些地方没有严格坚持依法原则,有法不依、监管不力、执法不严。以高尔夫球场为例,早在2003年国家就明确划出了耕地保护的“高压线”,严格限制新建高尔夫球场,并一度停批停建。但据有关部门最新调查统计,这些年新增的违法违规高尔夫球场至少超过400家,东中西部地区均有。

由于有法不依,土地违法禁而不止。尽管这些年国家三令五申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有关部门还不时公布一批土地违法案件、事件,但土地违法违规还是屡屡花样翻新,改头换面地突破“禁区”。

从了解到的情况看,土地违法违规的花样很多。比如,化整为零,本来占地500亩,分3次报批,以变通的方式绕过占地200亩上报国务院的规定;瞒报项目,以农业综合开发、生态农业园区等名义圈占土地,在项目区内先整几个像模像样的苗圃大棚之类,然后堂而皇之地建堂馆会所甚至庄园别墅;借集体名义,以土地属集体所有为由,以少数服从多数的方式把农民承包地集中起来,继而招商引资甚至直接建厂等。

无论哪种违法行为,真要监管、查处其实并不难,可现实中土地违法现象还是不断发生。在有法不依的直接原因背后,还有发展观、政绩观等深层原因。由于一些地方领导把经济发展、财政增长、形象改观等简单片面地寄托在土地工业化、商业化、房地产化上,甚至产生土地依赖症,成为“土地财政”。在这样的“大局观”下,地方土地部门等发挥把关、监督作用的能力和手段就很有限了。

片面的发展观纵容了有法不依,有法不依又助长了土地违法。据统计,1996年我国第一次农用地普查为19.51亿亩,10多年来平均每年减少耕地近1000万亩,现在已接近18亿亩底线,这其中不少属于未批先占,或假借名义绕过审批关。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我国耕地资源的刚性减少很难避免,保住18亿亩耕地的压力很大。在这种背景下,杜绝土地违法违规,各级地方政府责无旁贷。唯有严格土地执法,在监督机制上切实采取措施改变监管部门难以作为的现象,加大违法惩处力度,才能切实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