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国防天地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2年4月1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西北军交线上的“号志灯”
本报记者 李争平
近年来,随着新装备陆续列装部队,超宽、超长、超高的超限装备在铁路军运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对装载工作的精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图为彭颜龙(左)把重装备牢牢固定在平板车上。 刘培章摄
满载坦克的军列。 刘培章摄

汽笛长鸣,又一趟满载武器装备和部队官兵的军列缓缓驶出站台,夕阳下,铁路军代表彭颜龙用庄严的军礼为列车送行。刚刚过去的两个多小时里,彭颜龙带着助手用自己发明的捆绑紧固器,把每一辆重装备牢牢固定在一节节平板车上,为几百名官兵配送了餐食。这是彭颜龙当天装载发送的第四趟军列。43岁了,彭颜龙已经不算年轻。“累吗?”记者问他。“没啥,习惯了。”彭颜龙搓着他那双粗糙的大手,憨憨地说。

兰州铁路局军事代表办事处主任赵新社告诉记者,今天的任务对彭颜龙来说确实不算啥,“任务多时,老彭一天曾发送过11趟军列”。“11趟!按平均两小时一趟算,22个小时,那不就是连轴转啦!”记者不禁对老彭心生敬意。

平凡岗位 牵动多样化军事任务全局

1993年,中原青年彭颜龙从武汉军事经济学院军交运输专业毕业,主动申请来到西北。原以为专业人才会在办公室运筹帷幄,不料被安排在张掖军代处最偏僻的尖山站当了一名军代表。这个祁连山下的小站,方圆几十里是杳无人烟的戈壁滩,不通水电,送餐车每天只来一次。面对繁华都市和荒凉戈壁的巨大反差,彭颜龙也曾闪过转业的念头。说起当时的情景,老彭笑了,“当时张掖军代处老主任赵洁指着我的鼻子说,你是军事院校毕业的大学生,部队培养了你,你就得为部队服务,干够了年头再说。”

生长在中原大地的彭颜龙骨子里透着淳朴善良的品行,不让走,就好好干。大西北的大漠群山磨砺出他坚韧顽强的作风,这一干,就是19年,造就了西北军交3600公里线上的一面旗帜。

上世纪末一次重大军事演习,任务紧急、装载量大、标准要求高,彭颜龙连续4天4夜铆在军交保障一线。为了快速装载重型装备,每天在1.25米高的平板车上跳上跳下近千次,在道砟上不停奔跑,几天下来脚掌打满了血泡。困了,嚼几根辣椒提提神;饿了,啃一口方便面充饥,以惊人的毅力组织装载一趟趟军列,保证演习顺利进行。

2002年冬,一批航空煤油要紧急运往空军某基地。离发车仅剩4个小时,还有两个油罐没有清洗出来。彭颜龙二话没说,脱掉棉衣戴上防毒面具冲进洗罐所,与专业工人们一同清洗油罐。“这是要命的活,罐内的蒸气有剧毒,你不懂要领,赶紧爬上去!”工长王德贵大喊着往外推他,可彭颜龙不管不顾,抄起工具便在罐内忙活起来。当他从最后一辆罐车里爬出来时,浑身上下冻得青一块、紫一块,头昏脑涨,人累得像散了架。

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由于宝成线109隧道阻塞,邻近灾区的天水车站成了救灾物资的重要中转站。彭颜龙受命在天水站指导物资装卸载,由于过度劳累,不慎从棚车上摔下来,后脑勺鲜血直流,他用毛巾一缠又爬了上去,继续组织装卸物资,仅用15个小时,就把2.5万顶帐篷、220多吨柴油等救灾物资运往灾区。

“留下伤疤了吗?”记者问他。他还是那样憨憨地扭过头、扒开头发,“你看看。”伤疤大概有一元硬币那么大。

从1993年在祁连山下那个苍凉的尖山车站当军代表至今,彭颜龙曾经值守过31个荒凉偏僻的站点,在铁路道砟上行走了6万公里,接发军列27万趟,出色完成上百次重大多样化军事任务运输保障任务,身上留下了8处伤疤,是兰州铁路局管区内现场工作时间最长、运送物资最多的军代表。

大胆创新

不断提升军交运输保障水平

记得有位军事家说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是靠着一条炸不垮的钢铁运输线。当今世界,谁的军事运输水平高,投送能力强,胜券就操握了一大半。

兰州铁路局管区是联通西北与内地铁路交通的咽喉,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边防巩固的战略意义十分重要。因此,兰州铁路局军代处承担的任务十分繁重艰巨。如何不断提升输送能力?专攻军交运输专业的彭颜龙,深感肩头责任重大。

都说好脑子比不过烂笔头,从担任军代表起,彭颜龙每次下现场都随身带着笔记本,随时采集记录军运设施、军运备品、部队新型装备等参数,以及铁路职工和“老军交”们随口讲的车辆装载加固技巧。如今,厚厚一大本《铁路军运规章》他背得滚瓜烂熟,只要一看部队提报的军运计划,就能10分钟内确定装车数量,用多少平板、怎么装、在哪里装,算得一清二楚,同事们都说比电脑还要快。

1998年冬天,为勘测收集高原铁路现场工作资料,彭颜龙5次踏上青藏线,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和严重的高原反应中,收集第一手数据,撰写出《浅析高原冻土层对铁路军运专线的影响》的论文。针对兰州局管内特种军事运输频繁、危险品运量大、等级高等特点,他编印了《特种运输方案》、《高原寒区铁路现场工作指南》等专业指导资料;他摸索总结的军列装载“七步法”、车辆引导“一隔四对”、车辆定位“三点固定”、捆绑加固“一紧四牢”等技巧,成为指导铁路军运现场工作的“宝典”。在一次重大演习期间,彭颜龙针对输送距离远、任务急、运量大等特点,科学制订运载方案,创造了卸载一列车近40辆重装备仅用30分钟的纪录。

近年来,随着新装备陆续列装部队,超宽、超长、超高的超限装备在铁路军运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对装载工作的精度提出了更高要求,稍有差错,轻则损毁装备,重则造成严重军运事故。这些年,每逢有超限装备运输,彭颜龙总是力求丝毫不差,不给隐患苗头留一丁点余地。

2011年,某部参加跨区机动演习,看到报来的装载计划,尽管超限装备曾实施过铁路输送,彭颜龙仍坚持亲自对这些装备进行复测。为保证部队按时集结,他赶到部队营区复测每台装备,连续工作5个小时,饭没吃又跑到装载点,协调铁路部门修订装载方案,保证了输送任务安全顺利完成。

为了提高超限装备装载效率,彭颜龙研发出集缓冲装置、防磨技术、快速作业于一体的新型捆绑紧固器,只需往超限装备轮轴上一套,40秒就能装载完毕,解决了过去用铁丝、三角挡等传统紧固器材加固费时费力又费钱的难题。19年来,他先后破解运输保障难题30多个,为部队节约军事运输经费数千万元。

□ 附记

老彭的愿望

在兰铁军代处完成的军事演习、装备试验、抢险救灾等一次次重大运输保障任务中,几乎都能看到彭颜龙的身影。但当所有重大行动圆满完成的时候,彭颜龙和所有军代表的身影,很少能在奏凯祝捷的镜头里出现。

军代表的岗位是平凡的,而在这个平凡岗位上的付出却是很少有人了解的。19年坚守在铁路装载现场,大西北的风在彭颜龙的脸上刮出了深深的痕迹。按说,四十几岁还是英姿勃发的年纪,然而,“40岁的年龄,50岁的面庞,60岁的沧桑”是大家对彭颜龙的感叹。

彭颜龙现在是副团职军官,按资历和贡献,有些偏低。他在自己署名“大漠军魂”的博客里写道,“人生的价值不在于职务高低,而在于贡献大小,我出生在国家级贫困县,如果没有党和军队的培养,哪有我的今天,我已经很知足了。”

记者问老彭当下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憨憨的笑容又涌到脸上,“希望妻子越来越漂亮,女儿越来越懂事,军交运输事业越来越进步。”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