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文化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4月1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泥腿子”与“农状元”
本报记者 白海星 通讯员 陈 旻

安徽无为红庙镇是革命老区,缺资源缺基础,长期戴着“贫困”的帽子。作为传统农业小镇,红庙给自己的定位是“绿色生态特色乡镇”,依托优良生态环境,传承农耕文明,打造“无烟”品牌农业,大力发展现代绿色生态农业产业,重点在现代绿色种植业和养殖业上做文章。在这里,我们遇到几位从田间地头走出的农业致富带头人。

“80”后研究生闯市场

无为县玉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李桃才29岁,可他在当地名气可不小,这位拥有华东理工大学研究生学历的年轻总经理,是个标准的知识型企业家。玉泰农业是市级农产品龙头企业,主营业务为粮食收购、大米加工,农作物、果树苗木花卉的种植及销售,日产大米200吨,小麦、稻谷年产量达7000吨,产品远销苏浙沪地区。在去年底芜湖市举办的无为特色农产品展销会上,他们带去的大米可着实火了一把:上千斤大米1个小时就卖完了,下午赶紧又调来6000斤,不到晚上又售完了,受欢迎程度出乎意料。

做新式农民,受过高等教育的张李桃体现出了“80”后的闯劲和敏锐的市场意识。过去,玉泰公司立足的是红庙优良的自然环境,所产的稻米色、香、味俱佳,已成为当地特产,远近闻名。前些年由于销售渠道窄,产品优势没能转化为商品优势。子承父业的张李桃根据市场形势发展,清醒地认识到,要求高效益,必说叫响品牌扩规模。他主动出击找市场,泰锦记大米就这样应运而生。

张李桃不惜投入大量资金,引进现代化加工机械,新建了生产车间1500平方米,添置了先进的监测仪器,建立健全了质量保证体系。他还拓宽经营范围,转变经营思路,当地稻谷货源不足,就在省级农业示范园里流转农户土地12000亩,用于种植水稻及小麦,降低生产成本,变存粮进库为存粮于田。

张李桃知道,现代企业的竞争需要人才和技术。现在,玉泰农业正积极与华东理工大学、江南大学等高校联合进行稻米深加工技术研发,力求通过引进技术与人才、高科技项目,以及合资、合作、扩股等方式,建成一个以种植、加工为主体,集稻米深加工为一体的高科技公司。

土生土长的“农民专家”

当地的种粮大户吴应发有很多称号:“十佳致富带头人”、“农民专家”、“劳动模范”,等等。当年,吴应发怀揣着带领家乡人民脱贫致富的理想,回到老家红庙镇徐岗社区,用了7年的时间就成长为“农民专家”,带领乡亲们将大片抛荒田变成了黄金地,在农业产业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吴应发将3000亩的胡圩全部流转,签订为期30年的承包合同,自掏腰包50万元,加固堤防,建排灌站。遇到闲下来,吴应发还帮助周边群众开展机耕机收服务,引发了全镇机械化作业的热潮,为该镇农业产业化服务开了先河。目前,该镇大田机械化作业面积达80%以上,居全县乡镇之首。

现如今,吴应发又把目光投向了农业产业化这一更大的市场,准备投资100万元兴建农业生态园,开拓农业生态养殖,打造自己的品牌。

走在前面的乡村“园丁”

“你别看这草不起眼,这叫‘日本麦冬’,每平方米300元钱,还是我想尽办法才从常州进到的,一年就能长成,按现在的市价,至少每平方米能卖500元钱。”季益民站在自己的银山植物园里向记者展示他精心收藏的苗木品种。植物园里亭台山石、小径流水,很有几分私家园林的气质,园外附近山上,还有他承包的1500亩苗圃,粗略地计算,一年纯利超过500万元。

季益民1999年创办了无为银山苗圃有限公司,当时市场还比较低迷。“有高潮就有低潮,市场是走出来的,我坚持要求自己‘不放弃’。”苗木培育期较长,苗圃市场波动性又较大,但季益民坚信,环境保护会成为一个热门主题,国家对于环境保护的投入将越来越大,城市绿化市场的需求也一定会爆发。“杭州的西溪湿地别墅为啥卖得好?那是人家的周边生态环境好!”这是季益民的口头禅。他建了这座20亩的植物园,一边实践一边摸索。

谁是他的顾客?“现在许多新小区建设都讲究配套绿化景观,不是树长得高、长得粗、长得绿就行,要讲精品、上档次。”季益民瞄准的市场是“种人家没有的”。在山坡上种下大批树木之余,他带头培育了耐寒的“红露针插茶花”、“麦冬草”等一批市场较为罕见的观赏植物,成功地打入了市场、打响了品牌。如“红露针插茶花”,当初1.5元一棵、一次性购进4万棵树苗,种了4年后价格已经上涨到50元至100元一棵。不仅他自己家业做大了,还吸纳了近100名村民就业,带动周边二三十户农户跟着做起了苗木生意。“除了芜湖,合肥、南京、淮安、上海等城市都来我这儿买苗木,生意从年头到年尾忙不停。”季益民告诉记者。

包括季益民的苗圃在内,红庙依托银山,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建立了万亩珍贵苗木花卉基地,现已发展花卉苗木规模种植户600余个,已形成以广玉兰、桂花、红玉兰、红枫、红叶石楠等品种为主的花木基地8000余亩,年产值近5000万元。春回大地,银山上绿叶葱茏、鸟语花香,昔日的荒山荒坡已成了农户们的“绿色银行”。季益民站在自己承包的红枫林前,感慨地说,“科学发展的路越走越宽阔,如今环境美了,我们的生活也富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