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4月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棚里开出“科技花”
本报记者 李琛奇

“以前放帘、卷帘可真是费事,现在电钮一按,蔬菜大棚的卷帘收放自如!”在菜农甘新民家的大棚里,他兴奋地说,以前需要半天才能卷上的大棚卷帘,现在安上了卷帘机,不到10分钟就能完成。“时间快了,大棚里的蔬菜就能得到更多的光照。我一个人操作就能管理承包的两个大棚。运用了新技术,就像给我雇了个帮手。”

这是最近记者走进甘肃泾川县城关镇茂林村蔬菜产业园区的蔬菜大棚,亲身感受到的“大棚里的新科技”。为解决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甘肃泾川县加大科技推广应用力度,采用手把手、面对面的方式给农民传授新技术。

甘新民告诉记者,1个卷帘机12000元,自己只投资了6000元,剩余的6000元都是镇上和村上补助的。老甘笑着说:“现在国家政策好,想方设法帮农民致富,农民也要改变观念,学技术、懂科技,这样发展产业才有奔头。”

科技进园区,农民得实惠。目前,在这个蔬菜园区,已经有23座日光温室安装了卷帘机,他们正在用新“武器”种“科技菜”,让自己的口袋鼓起来。

在菜农甘笃生的大棚里,他和妻子正忙着采摘成熟的西红柿,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我们村100多个大棚的蔬菜都进了县城的超市,绿色无公害,城里的人都认可!”他自豪地说。

忙完手里的活,甘笃生带我们参观了他家的大棚。在沼气池旁,他介绍说,“池子里的沼渣用来给菜施肥,都是有机肥,没有污染。”他又指着棚里的沼气灯告诉记者:“你别小看这盏灯,冬天能为棚里取暖、增加温度,夏天晚上用来照明,它释放的氮气,还能起到喷施叶面肥的作用,一举三得,种出来的蔬菜都是绿色菜。”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只见一个大棚里有6盏这样的沼气灯。

用沼渣种菜,种出了绿色菜,也让菜农尝到了甜头。甘笃生说他家种的油菜,地头价每斤2元多,一茬菜就能收入2000多元。

走进菜农史玉兰家的大棚时,正赶上她用滴灌设备给黄瓜苗浇水。在茁壮的秧苗下,埋在塑料薄膜下的两根长长的水管在不断往土壤里渗水。“没有实行滴灌之前,浇1个棚的菜至少需要两个人,一人施肥,一人开畦、堵口,费时又费力,现在随水施肥,1个人可以同时浇几个棚,省工又省钱。”史玉兰边浇地边向记者介绍。

城关镇茂林村党支部书记王卫东算账说,“与普通的大水漫灌相比,膜下滴灌降低了大棚内的空气湿度,降低了病虫害发生程度,每亩可节约肥料投入40元以上,还可随水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增加蔬菜产量。”

如今,在泾川泾汭红河以及黑河川区,用科技种菜已经成农民的一种新时尚,更多的农民正在学科技、用科技,用更多的“新式武器”经营着自己的大棚,菜园子鼓起了菜农的“钱袋子”。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