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国防天地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2年4月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人人是人才 人人能成才
——南京军区某部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素描
姜天骄 通讯员 毛维敏 胡春雷 戴斌亮

15项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50余项军队科技进步一、二等奖,90多次获总部和军区表彰……一连串骄人成绩背后,是人才方阵的强力支撑。近年来,南京军区某部本着甘为事业育人才,敢为事业用人才,善为事业留人才的宗旨,开创了“人人是人才、人人能成才”的人才队伍建设生动局面。

超前培养 引领人才队伍发展方向

年轻,是记者对南京军区某部数十位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负责人的第一感觉。

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的王剑明,刚来部队时和很多年轻人一样,有抱负但易冲动,有闯劲却坐不住冷板凳。两年下来,付出了很多却没见到成果。正当王剑明心灰意冷时,部队党委却推荐他去清华大学攻读硕士。

清华3年,王剑明长出了“翅膀”,回到部队很快成为科研尖子,5年内连续8次获得军队专业成果一等奖、2次荣立一等功,被破格提升为某科研中心副主任。

众所周知,科技领域的高端人才培养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部队政委翟卫平说,“要想在高尖端领域的角逐中赢得先机,只有超前培养!”

2000年,该部党委制定了《高素质高学历人才培养长远规划》,全面谋划高技术人才方阵的建设蓝图。他们实施专业技术人才成长个性化设计、订单式培养,每年选调20名技术干部进入军地著名高等院校进行博士、硕士深造,定向培养部队紧缺的尖端型专业人才,大力推进以青年专家骨干为主的“星团计划”。

像王剑明一样,10年来部队先后选送了227名技术骨干到军内外名校深造,培养出11名博士、216名硕士,干部研究生比例由10年前的5%增加到32%。

今日“星团”灿烂,100余名年轻专家成为学科带头人,每人带领一支科研团队集智攻关。2011年,学科带头人刘侃的攻研小组,一个月就攻克某项国家级科研难题,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近年来,该部先后有4人被评为国家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被表彰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3人获全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1人获全军首届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150人享受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岗位津贴。有7人次荣立一等功,13人次荣获军队专业成果一等奖,1人当选全军英模代表。

竞争择优

搅活人才培养一池春水

竞争,能激发出人的潜力。

在这个部队,每一项科研课题的领军人物都有“A”和“B”两个人选。“AB角竞争择优”,搅活了人才培养的一池春水。

高级工程师任卫红,作为“B角”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在一次重大课题中挑落“A角”,提前2个月完成了科研任务。几年来,她先后主持完成了8项全军重点科研项目,在30余项全军重点科研项目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连续3次提前晋升技术等级,被评为军区优秀中青年科技人才和全国“三八红旗手”。

不仅科研项目“AB角竞争”,科研课题组长也实行“PK上岗”制度,组长竞聘人通过展示攻研方案、应对专家质询、经过集体投票,由党委综合审评确定。一旦“PK”成功,可在全部队调配所需的人员与装备。

新机制让科技干部爆发出惊人的潜力。年轻干部陈全发挥个人专业特长,成功“PK”诸多资深专家,取得某课题上岗资格。

谈起那次“PK”经历,陈全感慨万分,“要是放在以往,当课题组长是年轻干部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短短几年中,他带领团队完成7项重大科研项目攻关,迅速成长为科研中坚力量,并因业绩突出提前走上领导岗位。

部队长徐永根告诉记者,竞争择优带来了人才队伍建设的良性循环。仅最近两年,该部就有8名年轻技术骨干破格晋升高职,61名科技人才破格提拔到领导岗位,44人提前晋升专业技术职务。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