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国防天地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2年4月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秀才”变成“武状元”
——武警湖北省总队大学生官兵剪影
本报记者 张 忱 通讯员 蒋 勇 赖栋才

毕业于管理学专业的大学生彭国成在武警湖北省总队结束第一任职后,毛遂自荐到基层主官岗位任职。有人认为“有为才有位”,担心他实践经验少、难以担重任。但总队党委却认为,像这样的人才不给“位”就很难有所“为”,提出了“有位才有为”的新思路。通过综合考核,彭国成被任命为代理中队长。小彭不负众望,将管理学知识应用到中队建设实践当中,在“代理”岗位上释放出“高能量”,一年时间就捧回了“按纲建队先进单位”等3块奖牌,结束了所在中队连续7年与先进无缘的历史。

彭国成只是武警湖北省总队大学生官兵成长成才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湖北省总队党委针对部队官兵结构变化的新形势,积极探索大学生官兵培育使用模式,调动他们爱警习武、建功立业的热情,一大批从地方大学入伍的“秀才兵”已成长为基层建设的“排头兵”。

总队党委在基层调研时,发现大学生官兵有着强烈的成才愿望,90%的大学生干部想选择一个好岗位,为今后发展打基础;95%的大学生士兵想在部队入党、提干或选取士官。“大学生官兵的成才渴望与献身部队建设的目标并不冲突,关键是要引导他们把追求个人利益的‘小愿望’融入部队建设的‘大目标’中来。”总队政委贾临波说。

为了把“小愿望”融入“大目标”,湖北总队党委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铸魂”工作。“携笔从戎为什么,成长进步靠什么,衡量价值看什么”大讨论在官兵中展开,“功成名就”的优秀大学生官兵走上讲台,讲述“文科理科先学好武科,博士硕士先当好战士!大学生入伍想成才,首先得拿到合格的‘战士’学历才行”的感悟。《社会蓝皮书》公布的大学生就业调查显示,专业与工作的对口很难一步到位,有近3/4的大学生并不强求专业对口。“只有立足岗位作贡献,才能真正实现人生价值”成为了上千名大学生官兵的共鸣。

某支队地方大学入伍的士官杨成亮,在最近的一次反恐特战比武中,一举夺得两个枪种对抗射击第一名。支队领导介绍,“秀才”小杨不仅是一名“神枪手”,也是被支队表彰的“执勤能手”,今年以来,他几乎每月都被评为“红星战士”。

在湖北总队,从“文秀才”变成“武状元”的不仅小杨一人。在刚刚结束的湖北总队参谋业务竞赛中,某支队大学生干部段博文荣获第一名,与他一起站在领奖台上的还有另外6名大学生干部,占了获奖军官的三分之一。

贾临波告诉记者,为了让大学生官兵学好武艺,变成“武状元”,总队做出规划,为每名“秀才兵”建立成长档案,坚持区分差异分类施训,按照成长周期分段施训,按岗位需求分层施训。每年推荐60%以上大学生干部、遴选50%以上的大学生士兵参加各类业务集训。一系列特别“关照”,让大学生官兵这些昔日柔弱的“文秀才”在“精武”之路扎实地走了下去,其中不少人“脱胎换骨”,成了部队顶呱呱的“武状元”。总队近两年在各类业务竞赛及军事大比武中,有20%的获奖者是大学生官兵。

新一代军人当然不能仅仅成为“一介武夫”,湖北总队对优秀大学生士兵在考学提干、立功受奖实行优先政策,激励大学生官兵把聪明才智用于部队建设。大学生士官曾伟,发挥专业特长,完成5项三级网维护技术革新,为部队节约经费30余万元,总队表彰他为“自学成才标兵”,并保送他入学深造。

武警湖北省总队培育使用大学生官兵的新模式产生了显著效果。近两年来,大学生官兵在各自岗位上默默奉献,先后有110多人立功受奖,获得各类科研成果20多项,为推进基层全面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