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从东海吹来,春潮在浦江涌动。面对深刻变化的世情国情,上海凝聚起科学发展的共识,再次站到了改革开放的潮头浪尖,步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新阶段。
作为以“上海制造”闻名于世的经济重镇,上海转型发展需要寻求新的支撑、发展新的优势。由此,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意义凸现,成为上海转型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上海市统计局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末全市金融机构1048家,去年全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2240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达11.6%。曾经引领中国工业化发展的上海,在新时期中国经济转型发展中坚持“四个率先”(即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推进改革开放、率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全面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实现了新的突破。
主动求变
2011年上海服务业占GDP比重自1999年以来首次超过50%,达到57.9%。大力发展服务经济,实现经济战略转型,是上海的重大战略选择。
前不久,一家国际研究机构发布报告指出,全球范围的快速增长即将终结,即使是曾被视为世界经济火车头的金砖国家,也难以保持原有的发展推动力。一场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让经济转型逐渐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全球产业结构、需求结构、生产结构、贸易结构面临一场深刻的调整。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国也步入一个艰难的转型期,既要降低经济增速,又要转变增长模式。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令世界瞩目,但同时,经济中多年积累的结构性问题也更加突出,一二三产业不协调,投资与消费不协调,节能降耗、环境保护的压力仍然很大。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已成为当前最紧迫的任务。
作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率先转型既是国家赋予上海的使命,也是上海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发展空间上,上海市66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已集聚了近2300万人,地少人多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环境资源约束接近极限,不能再拼投入、拼消耗、拼成本,必须调整经济结构,在调整中发展,在创新中转型。
另一方面,从上世纪90年代推进轻工、纺织等传统产业转型,到10年前开始的制造业调整升级,上海的制造业呈明显下降趋势。数据显示,2003年至2008年,上海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分别为16.1%、14.9%、11.5%、12.3%、11.5%、8.3%,大大低于全国平均增幅。
“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服务业将来应该成为主导产业。”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肖林说,2011年上海服务业占GDP比重自1999年以来首次超过50%,达到57.9%。按照国际大都市的标准,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至少要达到70%,“上海服务”还有很大差距。大力发展服务经济,实现经济战略转型,是上海的重大战略选择。
“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也是上海市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肖林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国家赋予上海的光荣使命和任务,对于上海不断扩大改革开放,继续发挥带动和示范作用,更好地服务全国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机遇
今年1月底,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十二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规划》,提出到2020年把上海建设成为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进入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
“上海过去是金融中心,是货币自由兑换的地方,今后也要这样搞。中国在金融方面取得国际地位,首先要靠上海。”20多年前,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这样的命题,把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希望寄寓于上海。
为什么选择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而不是其他城市?“作为曾是远东地区金融中心的上海,经历了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金融基础。在此背景之下,顺势而上,将上海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是顺理成章的选择。”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花旗(中国)首席执行官欧兆伦说。
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上海凭借其优越的地理条件、贸易中心的地位和对外的开放,迅速发展成为远东最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集中了全国主要的中资金融机构总部,外资银行数量超过香港、东京、孟买等城市;上海黄金市场交易量仅次于伦敦、纽约,外汇市场成交量居亚洲第一。
改革开放后,蓄势已久的上海金融业迅速恢复生机,各项金融工作如火如荼,快速推进。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尽快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由此,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拉开帷幕。
2009年4月,着眼于科学发展的总体布局,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正式成为国家战略,进入全面推进的新阶段。
大有可为
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人民币跨境使用进程加快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提高,也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重要动力。
“当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面临新的历史机遇,未来几年可以大有作为。”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主任方星海说,世界经济金融格局在复苏中加快调整,中国在国际经济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经过多年发展,上海已形成一个汇集证券交易所、债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黄金交易所、外汇交易中心、全国同业拆借市场、钻石交易所等金融要素市场的金融市场体系。同时,总部级中外资金融机构、功能性金融机构、外资和合资金融机构的分支机构等加快向上海聚集。数据显示,2011年,上海金融市场交易总额达418万亿元,较2005年增长了10倍。
从外部条件来看,截至2011年底,在上海的各类外资金融机构达400家,花旗、汇丰、渣打等一批国际知名银行将其中国法人银行总部设在上海,国际主要保险公司、国际主要投资银行等纷纷在上海设立分支机构。“国际资本纷纷看好上海,这是非常可喜的现象。”方星海说,上海的国际形象进一步提升,为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随着上海金融业的快速发展,一些国际金融界人士认为,上海已经具备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了。但我们清楚,差距还比较大。”方星海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不仅仅是上海的工作,更是一项国家战略。我们要积极稳妥、不失时机地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更好地为我国经济发展转型服务,为我国金融改革开放服务,为提高我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服务。
上图 上海外滩浦东鸟瞰。(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