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山东采访,听说一部名叫《儿行千里》的莱芜梆子戏正走红,但却无缘一看。前几日该戏进京演出,有幸前往观看。
剧情并不复杂。领导干部郑耀忠携妻女千里回乡为80岁老母忠子娘祝寿,生日宴上收到商人和县干部的重礼。联系到儿子已不愿住家里土屋而选择宿县城宾馆等一系列现象,忠子娘意识到儿子可能有不廉洁行为,便连夜进城规劝儿子,但儿子东窗事发,夫妻双双被捕,可能面临死刑。悲痛中的忠子娘一面跪求乡亲借钱还赃款,以求儿子、儿媳能减轻罪刑,一面以爱子之心、切切之语感化儿子迷失的心灵。最终,因儿子听母亲的话坦白交代,也因乡亲们凑钱搭救,郑耀忠死刑得缓。
不仅剧情简单,就连主要人物也不过三五个,置景、灯光等技术配置更是简单得几近简陋。就是这样一部戏,却感人肺腑、荡涤心灵,观众无不泪流满面。
所以如此,想来是与主题的表达角度有很大关系。反腐倡廉类戏剧影视作品,近些年已有不少,轰动效应也曾有过,但这些作品大多在沿用同一个路数:把重头戏放在表现腐败分子如何腐败上,于是舞台成为“腐败现场”,镜头成为腐败者的相框。这种视角并非不可以有,只是一用再用,时间一长,观众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疲劳感、雷同感,甚至会造成“见怪不怪”的负面效应。而《儿行千里》在处理戏剧冲突时,独辟蹊径,找到了独特而又极具景深的视角——母爱,把重头戏由表现“腐败现场”转到了腐败对母爱亲情的亵渎与戕害上。
于是,新视角带来新感受,审视加批判的“硬”宣传变成了极具人情味的“软”教诲:
“娘身上掉下一块肉,楔根木桩挂心头。咱就是堂堂正正不歪扭哇,娘心也提在喉;咱若是晃晃悠悠歪又扭哇,坠得娘心血流”。
当忠子娘把捆在腰里的血汗钱拿出来给儿子还赃时唱道,“这一叠,辣椒卖了一串串;这一叠,花椒卖了一篮篮;这一叠,大蒜卖了一辫辫;这一叠,豆角摘了一园园;这一叠,赶集上店卖鸡蛋;这一叠,卖的柿饼可口甜;这一叠,喂头肥猪赶出圈;这一叠,月夜采桑养春蚕;这一叠,你逢年过节孝敬娘丹心一片片,攥起来用红线缠了又缠拴了俺又拴”。
这种淋漓尽致地对母爱的渲染,让人听得肝肠寸断,热泪长流,其感动观众的力量绝不是那种直接表现腐败现场的作品可以比肩的。全剧不仅以丰富多彩、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和真挚感人、回肠荡气的剧情巧妙地传达了党的廉政方针,通过母爱教育,把传统忠孝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和当代“八荣八耻”的标准有机融合起来,而且,从朴素的母爱亲情视角,告诉那些弄权贪赃者,个人命运不仅关乎自身,而且关乎父母和子女命运甚至乡亲们的颜面,为此,应该珍惜工作岗位,珍惜生命,好好为百姓服务,为父母乡亲争光,为社会奉献自己的人生价值。
看过“岳母刺字”,也听过“三娘教子”,戏的结果都是母亲与儿子双成功。《儿行千里》却是母子都失败了。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无论如何,《儿行千里》里的母亲忠子娘,有养儿教不严之过,从这个意义上,该剧还是有些该挖没挖出来的东西。当然,这是另话。但无论怎样,全国40多个城市之邀、140多场演出的成绩,还是很值得称道的。而最值得称道的,则是《儿行千里》的视角之新、表达方式之“软”。它告诉我们,人的教育即使是教诲也不必凌厉审视加指鼻子大骂,更多时候,细雨润心胜过重锤猛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