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民生观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3月2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员工的心,企业的根
——浙江破解中小企业“招工难”
本报记者 黄 平 通讯员 陈毛应

中小企业招工难,季节性生产的中小企业招工更难。然而,在浙江省安吉县采访时记者发现,汉洲竹制品有限公司却是“例外”——89名员工中,工龄与企业同龄的就有72名。

安吉是著名竹乡,全县有1800家中小竹凉席及配套生产企业,年产值达100亿元。由于竹凉席是季节性生产,从上年的11月开始到次年的6月结束,开工期间的“用工荒”现象就显得异常突出。

“汉洲”原是小作坊,2006年开始扩大规模。董事长汪鸣认为,好产品要靠好工人,就不能再像过去那样找“短工”。为了招到技术好、留得住的员工,他别出心裁,所有招录的员工一定要来自相对落后省份的农村,最好家里的农田还在耕作。

汪鸣说,之所以这样做,因为竹凉席生产有季节性,工厂停工时正好赶上农忙,这样员工打工与干农活两不误。与此同时,同等条件下优先招录夫妻员工。

2006年,72名来自安徽、江苏、四川的员工就这样进了企业,其中有17对是夫妻员工,所有员工平均年龄在40岁左右。

人进来了,工资怎么兑现?汉洲公司实施了“保底工资年薪制”:技术工人从企业开工到停产的8个月时间总收入不低于4万元,平常按每月计件5000元至7000元标准全额发放,累计高于4万元的就高不就低按实发放,累计低于4万元的按4万元发放,普通工人也按略低于技术工的标准同样计发。

员工的食宿分类安排,是夫妻的安排单间,单身的安排多人间,电器用具配置齐全,水电费全免;如果夫妻想住更好条件的外出租房,企业给予房租补助费;企业食堂只按进价收费,不收加工费和饭钱;员工每年来回的车船费,不管路途多远全额报销;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等也是应有尽有。今年留下来过年的江苏员工周小宝说,“我们夫妻是与老板一家人一起过的年,还发红包送礼品放节假”。

正是这样人性化的管理让老员工以厂为家,每逢遇到生产任务急,老员工就成了企业的主人,一个电话,老乡带老乡,亲戚带亲戚,就会从四面八方赶到企业,这几年企业从未发生过“用工荒”现象。

来自四川的员工王长法与李小芳是一对年轻夫妻。李小芳告诉记者,她怀孕临产时,老板亲自开车送到医院,产下一个男婴的当晚,老板娘煲上鸡汤带上衣物送到产房,“真是让人心里暖呼呼的”。

技术骨干小吴说,一天深夜他突然生病,老板获悉后连忙披衣起床开车送到医院,住院期间按每天120元标准发放误工补贴,出院后医保报销不了的医药费企业全额报销,自己不用掏一分钱。

“其实企业距县城的医院也就几里路,打个电话出租车几分钟就能到,但我自己开车送去,给员工的感觉就是不一样。”汪鸣说。

常言说,员工的心,企业的根。企业的体贴入微,对员工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凝聚力不可低估。随着员工工龄增长,这种力量发挥的作用就越来越大,对企业与工人来说是一个双赢的过程。

安吉县县长王树认为,破解企业招工难,政府不能当“甩手掌柜”,理应急企业所急、雪中送炭。2010年安吉全县187个行政村全部在便民服务中心建立起“就业信息高速公路”,每个企业每天的用工需求都能在村里的超大显示屏上看到。

记者注意到,如今在浙江,面对日益严峻的用工环境,各级政府在关爱企业用工方面可谓下足了功夫,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应对之策。

在温州,全新的网上招聘平台“务工易”启动。当地中小企业在这个网站上可免费发布用工需求信息,全国各地务工者只要在家打个电话,就能查询到温州的招工信息。

在台州,一些生产性互补的企业采取“用工联盟”的方式,根据淡季和旺季互相派遣闲置工人,盘活了劳动力资源。

在宁波,从今年农历正月初五开始,8天内政府安排了10个批次的劳务合作团队,赴河南、安徽、四川、湖南等省,选拔了9000多名员工。

为了留住工人,近年来浙江企业普遍提高了工资和福利。仅去年最低工资标准平均调幅就达到近20%,一线普工平均月薪已超3000元。然而,在农民工就业流向已从“单向度输出”变为“多向度流动”的大势之下,小微企业要解决“用工荒”难题并非易事。

单纯的涨工资并不是解决根本问题的灵丹妙药。工资年年涨,用工年年难,已是不争的事实。量大面广的浙江中小企业要从根本上破解“用工荒”难题,与“廉价劳动力”具有本土优势的中西部地区相比,优势究竟在哪里?

一方面,可以像汉洲公司那样善于找到自己的长处,避开自己的不足,善于扬长避短,用真金白银吸引人。同时,又善于做“人”的文章,以小见大,用真情实感留住人。但是,从最近几年的情况分析,不少员工在选择企业进行综合比较时,更看重的还是企业的发展前景。

正因如此,浙江的许多企业已经意识到,与其降低门槛招揽工人,不如提升自我,力求以领先一步的转型升级来破解“用工荒”,试图以产业的升级再造从根本上越过“用工难”这道坎。

一些企业家还认为,除转型升级外,政府还要营造更开放优良的就业环境,加快医疗、教育、培训等公共资源覆盖农民工群体,让外来务工人员不会因为人为的“城市壁垒”而离开,给中小企业创造一个持续稳定发展的环境。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