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两会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3月1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历史性变化之后
董庆森

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报显示,2000年中国城镇化率是36.2%,城镇人口约4.6亿人;至2011年,城镇化率已增加至51.27%,城镇人口约6.9亿人。

这是了不起的成就,正如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说,“城镇化率超过50%,这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一个历史性变化。”

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与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快速发展密切相关。全国政协委员、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说,“城镇化是今后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动力,同时也是改善农业、农村、农民状况的巨大杠杆。”

首先,“十二五”时期,需要对推进城镇化进行顶层设计,着力提升质量和水平。城镇化的本质是转移农村人口。大量农村人口进城,需要解决就业问题。许多进城就业的农民本身的意愿是能够长期留在城市。如果就业问题得不到解决,他们依然会回到农村。

其次,要加强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逐步将城市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到农民工。这就需要提高农民工在医疗、养老方面的待遇,不断缩小城乡差距,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只要农民工符合在城市有稳定就业、有住房、缴纳一定年限社保金等条件,就应该在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给予其市民化待遇。

中国的城镇化道路不能照搬国外经验,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道路。这关键是要优化生产力布局,处理好各类城市的功能。大城市要找准主体功能,将一些功能疏散到周边地区,真正形成以大城市为龙头,以中小城市、小城镇为支撑的城镇化格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