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两会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3月1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产量差”说到土和水
张 雪

运用已有的农业科技,有的农作物在区域试验中亩产可以达到550公斤,但在大田里的平均亩产就只有300多公斤。“产量差”何以形成?

“这是因为区域试验的农业生产条件优于大田。”王道文委员认为,谈粮食生产的潜力问题,不能忽视一个普遍存在的“产量差”现象。科技之外,粮食增产还必须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不断夯实农业发展物质基础,在土和水上多做文章。

粮食实现“八连增”,粮食生产的核心区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些核心区耕地基础条件都很好。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农业厅厅长赵国岭说,“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加强耕地保护和土壤改良,积极实施土地整治,扩大测土配方施肥面积,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增加旱涝保收高产稳产高标准农田比重。”

“加快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也至关重要,尤其应把推广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这些措施一次性投入较大,但意义重大,应该着力加以推广。”赵国岭代表说。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沧州市农牧局研究员潘秀芬认为,要提升农业发展水平,还要进一步提升农民的科技意识,农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问题非常重要。“应该进一步建立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解决当前农技人员少、推广手段落后的问题。”

一亩地的“产量差”缩小一点,我国的粮食总产量就会往前迈一大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