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发展富民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作为小康社会建设的工作重点,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甘肃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省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总体较低,同中东部发达省份乃至和西部省份的平均水平都有较大差距。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一五”以来,甘肃省在着力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项突出任务来抓,按照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大幅度增加财政投入,实施了一批重大民生工程,人民群众的生活得到明显改善。但是,和中央的要求相比,和全国各地竞相发展的形势相比,和全省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期待相比,甘肃省为民富民工作的任务依然艰巨而繁重。
为此,我们将在坚持不懈抓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政策措施落实的同时,把发展富民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作为小康社会建设的工作重点,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让富民产业在陇原大地遍地开花,成为人民群众稳定增收的重要渠道。在具体举措上,我们的基本考虑概括起来是“四个坚持、四个着力”。
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共同推进,着力构筑富民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我们将把工业化的着力重点放在提高产业层次和核心竞争力、延伸产业链、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上,用工业化成果带动经济社会快速转型、富民产业跨越发展、城乡居民增收致富;把城镇化的着力重点放在优化城市布局、完善城市功能上,特别是要因地制宜地发展壮大小城镇,促进城乡劳动力就地就近实现创业就业;把农业现代化的着力重点放在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现代产业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推进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支撑农业上,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坚持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和劳务经济共同兴旺,着力拓宽富民产业发展的渠道空间。这三大经济说到底就是“富民经济”,是吸纳城乡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渠道,是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重要途径。甘肃将把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作为增加群众收入的主战场,通过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改善投资创业环境,提升产业吸附和聚集能力,着力培育一批优势明显、特色突出、市场竞争力强的支柱产业,更好地吸纳城乡居民转移就业,更加持续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把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增加群众收入的主阵地,通过深化体制改革、优化发展环境、引进域外资本、启动民间资本等措施,转换一批、催生一批、兴办一批民营企业,更好地发挥民营经济在优化经济结构、增强发展活力、广泛吸收就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使之真正成为为民富民的重要支撑;把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增加群众收入的主渠道,将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加强培训与促进转移有机结合起来,促进自发分散地输出向有组织大规模地输出转变、简单体力型输出向知识技能型输出转变、零散阶段性输出向稳定置业兴业方向转变。
坚持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共同打造,着力提升富民产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从甘肃的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等方面综合考虑,我们将抓好以下3个着力重点:一是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我们将按照“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要求,坚持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提高装备和技术水平,拉长产业链条,扩大产业规模,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二是加快培育新兴产业。近年来,甘肃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预计去年完成增加值增速达21%。我们将依托优势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快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现代制药以及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力争把我省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化工、新材料和装备制造基地。三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甘肃省劳动力在资源、成本等方面仍具有一定优势,要充分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发挥产业园区的平台作用,因地制宜地大力发展制造业、加工业以及文化旅游、商贸物流、家政服务、工程建筑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使更多的城乡群众实现充分就业,从中得到实惠,走上致富道路。
坚持舆论环境、政策环境和法制环境共同营造,着力激发富民产业发展的内在活力。促进富民产业的大发展,最根本的还是要靠更加优质、更加高效、更加宽松的干事创业环境。甘肃将在坚持不懈地改善硬件设施的同时,下功夫营造好舆论、政策和法制环境,为富民产业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