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2月2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昆明:追求创新更高更强
本报记者 周 斌
◀ 昆明中国铁路客运专线高端养护设备技术研发平台生产的产品。(本版图片由昆明市科技局提供)

昆明,这片广袤神奇的红土地,诞生了中国第一架军用望远镜、第一根电缆等重大科技成果,在中国近代科技创新史中有其独特地位。

今天,昆明仍是一块创新热土,仍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创新样本,无论是,还是制度创新,精彩荟萃,亮点纷呈。

▶2012年,昆明将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深入推进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力争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1.75%,科技成果转化率达39.6%。图为新兴产业科技企业孵化器。

技术创新

打造竞争优势

2月8日,记者来到昆明稀贵金属新材料领域的代表企业——贵研铂业股份有限公司。在生产车间,一种毫不起眼的贵金属网材让记者无比惊讶:每公斤售价竟然高达五六十万元。其实,在“小产量”高价值产品的背后,是贵研铂业集科研和产业化建设于一体的发展道路。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顺的贵研铂业信心满满,到“十二五”末将实现年产值150亿元,是现在的5倍。

贵研铂业的快速发展是昆明稀贵金属新材料产业的缩影。如今的昆明,有国家贵金属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真空冶金国家工程实验室、稀贵金属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云南省金属材料中试基地、云南省新材料重点实验室等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实验基地;有昆明贵金属研究所、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昆明物理研究所、昆明冶金研究院、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大学等研究机构和高校;还有直接从事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上千人,有陈景院士率领的铂族金属开发应用创新团队,戴永年院士率领的真空冶金创新团队,苏君红院士率领的红外探测材料和整机制造的创新团队……

这一切使得昆明在稀贵金属新材料领域取得技术成果500多项,授权专利100多项。由这些技术支撑的是昆明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稀贵金属新材料产业。昆明已在稀贵金属新材料领域中形成国内有产业竞争力的军工、航天航空配套产业,精细化工等催化剂产业,稀有金属锗、铟系列等材料的产品生产技术和规模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成为国内重要的稀贵金属新材料生产基地。

昆明的高新技术企业在电子信息产业也有作为。云南南天电子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长期致力于金融电子化的技术进步,先后为中国金融界提供了100万台高级存折打印设备,40000多台南天BST自助服务终端设备、70多万台套磁卡读写设备、5000多台套自动柜员设备及相关的技术支持和服务,并出口到印尼、澳大利亚、缅甸等国家。

制度创新

激化发展活力

“在创新发展上下大功夫,在转型发展上下真功夫,在科技推动上下实功夫。”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张田欣说,“十二五”时期,无论是转型发展还是率先发展,核心都是“创新发展”。

在以制度创新为切入点的工作中,昆明不断释放活力与激情。许多改革举措不仅在昆明历史上是首创,而且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开先河之举。近年昆明共创新制度6144项,其中2008年,共创新制度1414项,平均每天创新3.8个制度;2009年共创新制度2407项,平均每天创新6.6个制度;2010年,共完成制度创新2323项,平均每天创新6.4个制度。

2008年以来,昆明市委、市政府出台了442个具有制度创新性质和特点的规章性、政策性文件,包括制定和实施《昆明市科学技术进步与创新条例》等一系列法规及相关政策,不断改善昆明市发展的软环境。《昆明市科学技术进步与创新条例》从8个方面对昆明促进科技进步与创新进行了制度构建。比如,规定市本级财政科学技术投入占当年同级财政支出的比例不低于3%,其中用于应用研究开发的资金不低于三分之二,县级财政科学技术投入占当年同级财政支出的比例不低于1%。目前,昆明是中国行政审批事项最少的城市之一,逐步建立起以各级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全社会共同参与和互动的具有西部特色的区域性创新体系和多驱联动建设创新型试点城市的运行模式,形成了全社会参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氛围。

值得注意的是,为抢抓“桥头堡”建设战略机遇,深入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加快把昆明建设成为中国面向西南开放区域性的国际城市。2011年,昆明市围绕知识产权保护、科技基础创新平台建设、产学研结合及成果转化等工作内容,制定《昆明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若干政策》,修订了《昆明市专利资助与扶持办法》,相继出台了《加快昆明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和发展的意见》等制度的创新政策,在全社会进一步营造激励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扎实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

一个充满创新活力的创新型城市呼之欲出,荣誉也纷至沓来。据不完全统计,从2008年到2011年,昆明在全国所获荣誉有30多项。其中,连续第4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荣获“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工作城市”、“全国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全国建设创新型国家(2008)十强城市”、“中国最具创新力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这些殊荣,凸显昆明的城市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标志着昆明在建设创新型城市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全民创新

传承城市血脉

围绕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昆明人用自主创新诠释着幸福昆明的点点滴滴,传承着城市的创新血脉。

从2008年起,昆明在全市14个县(市)区启动并实施了“绿色光亮工程”, 制定并印发了国内第一个关于农村太阳能照明的技术规范——《昆明市“绿色光亮工程”技术规范(试行)》。该工程实施至今,已在昆明14个县(市)区的74个乡镇、104个村,共安装太阳能光伏照明系统近5000多套,按照每套光伏照明系统一年节电438千瓦时,节约157.68千克标煤,减排二氧化碳413.12千克计算,实施绿色光亮工程每年就可节电219万千瓦时,节约78.84万千克标煤,减排二氧化碳206.56万千克,这一工程不仅照亮了原本黑暗的乡间小道,还提升了新农村的生活质量和文明水平。

昆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等特色明显的自主产业集群;共投入科技专项经费570万元,引导和支持企业(单位)与奥地利、德国、英国、美国等国家开展了“中国铁路客运专线高端养护设备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示范”、“欧Ⅳ电控共轨柴油机研发平台建设”、“氯化法钛白粉包膜技术研究”和“无心跳供体器官的临床应用研究”等重大科技合作项目;支持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研究所(简称医学生物研究所)建设“新型疫苗佐剂研究平台”项目,2009年8月医学生物研究所与韩国SK化学有限公司签署了《甲型肝炎疫苗出口合作协议》,这是昆明市生物技术企业首次将其知名品牌打入国际市场。

在以科技创新为主线的工作中,类似上述打造“品质春城”、“幸福昆明”的案例还有很多。而观念的更新、创新意识的增强,已成为昆明在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中披荆斩棘的精神力量,并构成了这座城市“软实力”中最核心、最具渗透力的部分,使昆明在人才集聚和城市发展中获得领先优势。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