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的复合型服务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领域广,吸纳就业人数多,促进生产、拉动消费作用大,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探索物流发展新路径,不仅是促进物流业自身平稳较快发展和产业优化升级的需要,也是服务和支撑其他产业的调整与发展、增加消费和扩大就业的需要。
近年来,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下,我国物流业总体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是物流业处于快速增长期。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城镇化加速,使物流的总需求增长很快。二是物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越来越显现。物流业已成为生产性服务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物流业的基础性支撑。三是物流业市场化、社会化、专业化水准有所提高。农业物流,特别是农业生产资料物流与农产品物流得到积极探索,并取得明显成效。四是加强物流基础性设施建设,物流通道明显改善,物流信息化工程加速推进。但也要看到,我国物流业发展的总体水平仍然偏低,全社会物流运行效率偏低,社会化物流需求不足和专业化物流供给能力不足的问题同时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物流运作模式还相当普遍,物流技术、人才培养和物流标准还不能完全满足需要,物流服务的组织化和集约化程度仍不高。
当前,物流业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居民消费水平进一步提高,货物运输量、社会商品零售额、对外贸易额等将大幅度增长,农产品、工业品、能源、原材料和进出口商品的流通规模将显著增加,对全社会物流服务能力和物流效率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加快,全球采购、全球生产和全球销售的发展模式要求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市场响应速度和产品供给时效,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增强国民经济的竞争力。面对这些难得的机遇,我们一定要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积极营造有利于物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建立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探索出一条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新路径。
具体而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综合协调,形成工作合力。物流涉及领域多、范围广,既连接产业上下游,又融合于其他产业之中,涵盖着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任何一个部门都难以承担物流行业管理的职责,需要多个部门协调配合、共同管理。
二是加强现代物流支撑平台建设,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化的物流运输体系和物流信息系统,是现代物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两个支撑平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加强交通运输设施建设,完善综合运输网络布局,促进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和配套,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和物流运行效率。要努力发展多式联运,加强集疏运体系建设,使铁路、港口码头、机场及公路实现“无缝对接”,着力提高物流设施的系统性、兼容性。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整合现有运输、仓储等物流基础设施,加快盘活存量资产,通过资源的整合、功能的拓展和服务的提升,满足物流组织与管理服务的需要。要加强仓储设施建设,在大中城市周边和制造业基地附近合理规划、改造和建设一批现代化的配送中心。
三是培育物流企业群体,加快集约发展。要鼓励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整合内部物流资源,分离组建专业化、社会化的物流企业,集中力量支持第三方物流企业做大做强;支持现有运输、仓储、货代、联运、快递企业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鼓励物流企业通过兼并联合、资产重组,壮大企业规模与实力;放宽市场准入,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物流领域;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物流企业,扶持引导中小物流企业健康发展。
四是以信息化推动物流现代化。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物流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推动力。当前,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化物流运作流程,积极推进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促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尽快制订物流信息技术标准和信息资源标准,建立物流信息采集、处理和服务的交换共享机制;加快行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全国性公路运输信息网络和航空货运公共信息系统,以及其他运输与服务方式的信息网络;推动区域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引导城市间开展物流平台的信息共享;加快构建商务、金融、税务、海关、邮政、检验检疫、交通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和工商管理等部门的物流管理与服务公共信息平台,扶持一批物流信息服务企业成长。
与此同时,还要探索物流配送新途径。同城配送在整个物流系统中完成了“最后一公里”的配送业务,但由于受经营管理、城市配送条件、小批量、多频次等特点的影响,一直是物流发展中的一个难点,影响着物流系统的健康发展。特别是同城配送,在一个城市内还存在着配送点和配送线路的重复建设问题。如何有效整合这些资源、降低物流成本并提高效率,亟待加以解决。可借鉴“水平一体化物流”的理念,通过打造通用物流平台,加盟的企业接受同一物流信息平台服务,从而实现共同配送、共同运输、资源共享,探索出一条物流配送的新途径。 (课题组成员:安乔治 王艳红 马书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