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2月1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看“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如何实现
用火焰般的热情追寻矿藏
本报记者 董碧娟

“我走慢点,习惯走路快了,再走五分钟,估计你就跟不上了。”国务院参事、中国地质调查局研究员张洪涛一边放慢脚步,一边笑着对同行的记者说。

这双强健有力的双腿曾在青藏高原的生命禁区每天数十公里地徒步奔走。“一天走不停,从早走到晚。”张洪涛说。高寒缺氧、风餐露宿、沼泽悬崖、野兽威胁、失散危险……对于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的“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项目科研人员而言,这些再寻常不过。一次勘探途中,因为路途艰险,张洪涛共从马背上摔下6次,其中一次甚至摔晕过去,抢救了20分钟才苏醒过来。在勘探过程中,有时为抢救病危的地质队员,还会动用军用直升机。

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科研人员历经10年拼搏,取得了令人振奋的科研硕果:首次填补了青藏高原中比例尺地质调查空白区,创造了地学史上的又一奇迹,显著提升了我国在地球科学研究中的国际学术地位;科学预测并确立了3条巨型金属成矿带,新发现并评价的7个超大型和25个大型矿床,潜在经济价值2.7万亿元;自主研发了3套适合高寒缺氧环境的矿产勘查关键技术和1套预测评价系统;已有28个大型矿床转入商业性勘查开发阶段,拉动商业性勘查资金约115亿元,资本市场融资近200亿元,可实现产值约26亿元;5年内即将建成的驱龙、甲玛、多龙等5个矿床,可实现年销售收入239.4亿元,有力促进西藏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让我们一起听听国内外专家对这一项目的评价吧——

“项目研发的一整套适合高寒山区缺氧环境下的航空磁测、地球化学勘查、遥感异常信息提取等关键技术和方法组合,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孙枢、李廷栋、常印佛等院士专家如是说;

“近十年来为推动喜马拉雅—西藏—帕米尔造山系国际研究作出了最重要的贡献。”国外知名构造学家如是说。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以后,对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尽管地质学非常苦,它也很能出成就。虽然我们的足迹常常踏在无人区,但身后往往会崛起一座座矿山!”张洪涛说。“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被称为“地质之魂”的“三光荣”精神,永驻在项目组每位科研人员的胸膛内。张洪涛、潘桂棠、侯增谦、唐菊兴、丁俊、王建平、郑有业、李荣社、王保生、陈仁义、翟刚毅……当记者打开这份为“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项目作出重大贡献的科研人员名单时,耳边仿佛响起了激动人心的《勘探队员之歌》:

“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背起了我们的行装,攀上了层层的山峰/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出富饶的矿藏……”

图为位于西藏山南地区浪卡子县境内的羊卓雍错湖,景色十分优美。新华社发

3 上一篇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