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企业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1月1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50万部手机、34小时售罄,收到货却要等到3月底
小米手机:一战成名还是昙花一现
本报记者 陈 静
许 滔画

小米是智能手机市场的迟到者,撇开技术雄厚品牌认知度高的国外大厂,即便在国产手机的“正规军”中,小米也是不折不扣的新面孔。小米此前既从未涉足过手机制造,又难以与同样涉足于手机终端的互联网同行阿里巴巴与腾讯相比肩,却创下了3个多月销售百万部的市场“奇迹”,这样的业绩背后是什么?这种奇迹又能否延续?

如果在一年前搜索“小米”,第一个搜索结果一定是一种农作物,而现在,无论谷歌还是百度,结果都指向一部国产智能手机。这个看似不可能的变化,正从一个侧面印证着小米手机在市场上所创造的“奇迹”。而“奇迹”仍在继续。1月11日,小米手机拿出50万部手机开放第三轮购买,从1月11日中午12∶50到1月12日的23:00,在34小时又10分钟的时间里,50万部标价1999元的手机销售一空。

更让人惊讶的是,小米手机的生产商小米科技此前仅仅推出过一系列移动互联网软件,从未涉足过手机制造,和中兴、华为、联想等国产手机巨头相比,在供应链、市场推广和销售渠道上几乎全无经验和准备;而和同样涉足于手机终端的互联网同行阿里巴巴与腾讯相比,小米科技显然又“弱小”太多。

小米手机为何能一战成名?消费者的追捧是炒作还是事出有因?小米手机的“秒杀”奇迹到底意味着什么?

发货慢:

是否饥饿营销?

按照小米科技副总裁黎万强的说法,1月11日第三轮开放购买的50万部小米手机,在头45分钟就销售了10万部,两小时后销量超过23万部。

而在此前,1月4日小米手机第二轮开放购买,10万部手机3.5小时售罄。2011年12月18日第一轮开放购买,10万部手机3小时售罄。如果再加上去年9月预订出的30万部,到目前为止小米手机的销售总量已超过100万部。

小米手机一次次用“秒杀”的惊人数字赚足了眼球,但也使自己的产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陷于无法及时供货的窘境中。最早的预订用户从预订到收货足足花去40天时间,在小米手机的官方论坛上,“何时能收货”也成为满版皆是的话题。即使买到最新销售出的50万部手机的消费者,也要做好3月底才能收到手机的心理准备。

小米手机的解释是产能不足,从每天1000台小规模量产开始至去年12月5日,产能才提速为每天15000台。而业界则传出此为“饥饿营销”的质疑:通过刻意而为的“供不应求”,一方面创造新闻扩大影响,一方面也进一步调动消费者的购买热情。当然,小米手机并不承认这种说法,黎万强甚至晒出了小米支付宝账户内的逾1.22亿元账户余额来证实热购状况属实。

从另一个角度解释,小米手机的出货速度也和成本控制密切相关。“手机这种东西,自生产出来的第一天起就开始贬值。去年8月的1999元和现在的1999元自然不可同日而语。”战国策咨询公司分析师杨群表示,据业内测算,类似档次的智能机在这样一段长的时间内采购成本可以下降300元人民币。

消费者:

为什么要买小米?

不管是产能不足还是营销手段,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是,小米手机的用户为什么肯一等再等?为什么肯为一部手机一次次刷新“秒杀”页面?

让人心甘情愿砸下真金白银,小米手机“性价比高”功不可没。比如作为全球首款双核1.5GHz智能手机,小米搭载的双核引擎比其他单核1GHz智能手机的性能提升了200%;小米手机搭载的4英寸液晶屏和1930mAh的大电池也被屡屡拿出来与苹果iPhone 4的3.5英寸屏幕和1420mAh的电池容量比较,而且小米的售价只有后者的不到二分之一。

另外一个拉住用户的“法宝”则是小米科技创办人、董事长兼CEO雷军的互联网经验。小米手机的操作系统开发和发布一直走互联网路线,与第三方民间团队充分合作,每周快速更新版本,这帮助小米积累了大量的“粉丝”。150万自称“米粉”的小米“粉丝”们成为小米手机最早的购买力量。

而在销售和配送渠道上,小米手机也走的是网民们最能接受的电子商务路线。裸机全部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小米网销售,并使用亦由雷军投资的凡客诚品的自建物流“如风达”进行配送。

对于毫无实体铺货渠道的小米来说,一来降低了购买门槛,二来也节约了渠道成本,能够更好地控制价格。

但根据业内人士拆机核算,每台小米手机的硬件成本加税应该在1300元左右,这还不算运营、研发、推广的费用。这样看来,小米的巨大销量并不意味着巨额利润。雷军也曾表示,小米手机要打的是“电子商务、云服务、刷机等服务的仗”,即未来通过增值服务进一步实现盈利,但小米科技最受欢迎的软件服务就是“米聊”,而这一款即时通讯软件正受到腾讯性质相似的“微信”的巨大挤压。究竟是放眼长远还是“不赚钱赚吆喝”,答案还不得而知。

看服务:

后顾之忧谁解?

2011年底,小米科技与中国联通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正式推出联通定制版小米手机,雷军表示,联通针对小米合约机的采购意向过百万。本来“产不敷销”的小米为何接下联通大单,通过联通拓展线下销售渠道和网上销售相配合自然是原因之一,但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小米手机将因此进入联通手机分销商爱施德的全国售后服务网络。

无论在互联网销售与营销上怎样“熟门熟路”,迅速膨胀的销量依然给小米带来了巨大的售后压力,而这又必须依靠线下力量来解决。小米手机上市以来,漏光、掉漆、频繁死机、通话破音等问题时有反馈,但直到2011年年底,全国只有7个城市有名为“小米之家”的服务站,而客服电话也很难接通,用户问询无门。

售后是否会成为小米手机的“短板”?1月15日,小米科技官方发布了《致米粉的公开信:小米正在全力改进售后服务》,表示将在2012年一季度把小米之家扩建至30个,同时将加速签约授权维修点的布点,预计将扩展至25个省份超100个城市。在客服团队方面,目前已由50人增加至150人,并将在2013年第一季度扩展为300人。在配送覆盖方面,则宣布与顺丰快递、EMS合作,扩大送货地域与提升送货速度。

小米在公开信中勾勒出美好的蓝图,但这就必然意味着要在线下投入大量资源和资金,对于本身在供应链中就不占强势地位的小米来说,是否能真正实现还有待时间检验。在小米手机的“奇迹”背后,是消费者对高性能智能手机实实在在的消费需求,但这样的消费需求最终还要凭借靠得住的产品体验和售后服务来支撑,从这一点来说,小米手机的未来之路远非一帆风顺。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