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三农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1月1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田间学校学种田
本报记者刘惠兰通讯员 张永康

位于滇西北山区的永胜县,是国家重点扶贫攻坚的贫困县。全县40万人口,有着17个民族,80%以上是山地,贫困、偏僻和资源缺乏长期制约着永胜的发展。

2006年以来,永胜县打开思路谋发展,探索一条“人才兴县,以智脱贫”之路。5年间,该县经济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在近两年遭遇百年大旱的情况下,2011年全县财政收入实现2.02亿元,增幅为13.4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018元,比上年增长21%。

“永胜县是农业大县,但是长期以来,农民缺乏技能和增收门路,粗放的生产方式,导致农民收入低。”县委书记陈星元说,自2006年起,县委、县政府以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为抓手,采取“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多种模式,对农民进行多项农业实用技术培训。

例如开展院校合作水稻精确定量栽培、高产攻关、测土配方施肥以及农业产业化等新型农民培训多个项目。同时结合“阳光工程”,以技能培训和引导性转移培训为重点,开展农民短期劳动技能培训。近几年已输送出有技能的农民工10万人次,其中,有不少农民工积累了创业资金后返乡创业,成为一方脱贫致富的示范户和带头人。

位于程海湖旁的兴仁村和卜甲村,过去守着大片的湖滩地受穷,2010年在中央和县财政的帮扶下,发展了455个生态大棚蔬菜。农业局在这里办起了“田间学校”,手把手给农民传授水肥一体化现代农业设施技术、绿色防控等种植技术。去年两村大棚蔬菜亩产值达到1.1万元。兴仁村村民李兆红对记者说:“去年我种的2亩大棚黄瓜共卖了3万多元,这顶得上一年在外打工的工资啊!”

县委、县政府还注重农村人才队伍建设,采取资金支持、政策倾斜、奖励等措施,培养选拔优秀农村实用人才进入村领导班子,带领农户脱贫致富。

“以智增收,科技领路,让农民种粮也有高收益,这是永胜县近年农业发展的着力点。”陈星元对记者说。

山多地少的永胜县不仅是丽江市的“米粮仓”,也是云南省的粮食种植大县,在中国农科院和袁隆平院士等知名专家的帮助下,近年来,其科技示范田的粮食单产连续四次创造世界粮食高产纪录。特别是在旱灾之年,2011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5.38万吨,保持了全县粮食生产连续7年稳定增产。

永胜县能在旱灾条件下夺得高产,实施农业科技创新、推进粮食高产创建等10项科技增粮措施是关键。

10项科技增粮举措,增效最明显的是良种和良法。例如实施间作套作,推广果园套粮、粮经套种、水稻多样性混栽等示范技术35万亩,使粮田产出效益实现了成倍增长;节水、增产的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使每亩增产100公斤以上。

科技増粮举措还大大提升了粮食品质。通过实施病虫害统防统治、地膜覆盖等技术,大面积实现了粮食的无公害生产。三川镇等优质稻还注册了商标实现品牌经营,其售价大幅提高,2011年,三川镇仅品牌稻增收就达1500万元。

三川镇农户沈加春告诉记者,他的5亩地夏种稻谷秋种蚕豆,通过科技推广两季亩均增收达2000元。再利用农业秸秆做饲料养猪、造有机肥,几年来,四口之家年收入已达10万元。沈加春家的增收模式是永胜种粮户的一个缩影。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