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12月3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守护偏远小站的高尚情怀
本报记者 倪伟龄

说是高地,其实并不高,海拔不到400米。但是在哈铁局滨绥线上,老爷岭上的杜草站已经是制高点了。

入冬后的一个早晨,记者乘汽车驶出虎峰林场,沿着原始森林中弯弯曲曲的山路向上盘行。不到3公里的路,汽车却“爬”了30多分钟。

踏着厚厚的积雪,铁路小站副站长张方林趔趄着跑下山迎接我们。

四等小站杜草有车务、工务、电务职工41个人,平常在站上和工区值班的有10多个。每昼夜,150多客货列车通过这里。而在这里短暂停留的,只有两列短途小客车。41个人,有40个职工通勤,离家最远的在80多公里外的牡丹江。他们默默无闻名字没人记着,但却无怨无悔长年坚守在小站,守护着途经列车和隧道的安全。

助理值班员李宝军是“牛人”,因为他是站上惟一的坐地户。“我老爹李起76岁了,过去就是站上的值班员。故土难离啊!现在依然生活在隧道口边上的山村里。”他指给我们看不远处隐隐约约的杜草1、2号隧道。言语中流露出父子对这大山的眷恋。

早些年,村子里有30多户人家,现在只剩下3户,其中就有李宝军父子。

“小站不大,可地处滨绥线咽喉要道,守护着近4公里长的杜草上下行隧道。”张方林说,小站30年未出过任何事故。

过去,站上职工喝水靠挑,吃饭靠带。现在,站上有了小食堂,铁路局统一配送食品,山泉水也直接引到了小食堂。

这天说晴就晴了,耀眼的阳光照耀在雪地上,有些让人目眩。午间,小食堂里飘出了饭菜香,信号工姜成先嚷嚷着:“老孟做菜这么香啊!”58岁的孟兆江原来是扳道员,站上成立了小食堂,他便又掌起了大勺。一道炒土豆丝,一盆五花肉炖白菜豆腐,做得是津津有味。

“雪下高山霜打瓜”。岭上长达6个月降雪期,雪世界让这里变得更加寂静和孤独。记者冲着大山吼上几声,连回音都没有。

接发列车的间隙,职工们要不停地清理道岔中、线路间、站台上的雪。搓着手,吐着哈气,七嘴八舌地回忆着夏天的光景:青青的山,绿绿的水,悦耳的鸟鸣,还能吃上自己采摘的各样山野菜,还有一伙伙坐着火车来采山的人们。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