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资本市场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12月2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A股期待“春暖花开”
□ 本报记者 李 会 贾 伟 崔文苑

“十二五”规划

指引主题投资方向

进入四季度,各细分行业“十二五”产业规划迎来一轮密集发布期,并引发投资者对“十二五”规划概念股的关注。虽然各个产业规划各有侧重,但有着相同的政策倾向——以“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为主路径,以“改善民生、拉动内需、节能环保、低碳绿色、战略新兴”为主方向。

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产业规划的密集出台无疑为投资者指明了方向。有研究表明,股价表现出色的公司往往契合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比如“十一五”规划曾成就了证券、有色金属、工程机械等多个板块的良好表现。

业内人士预计,明年初“十二五”产业规划将有一个更为密集的发布高峰出现。在当前经济基本面低迷、企业利润下滑、流动性趋紧的背景下,这将使更多产业得到配套政策的支持,对行业发展产生实质性利好,这也将为市场带来更多想象的机会。

资金面紧张

“旱情”制约市场行情

“稳健”是2011年我国货币政策的主基调,股市资金面偏紧原本在预料之中,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全年A股会如此“差钱”。

前7个月,为了稳定通胀预期和巩固房地产调控效果,央行连续3次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连续6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A股于4月18日见顶回落。虽然央行11月30日宣布全面下调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同时信贷政策也对中小企业等领域给予倾斜,依然无法挽回A股颓势。IPO大幅扩容和再融资步伐加快,也进一步加剧了资金“旱情”,对市场行情形成双重压制。据巨灵数据统计显示,截至12月8日,今年A股共有248家公司发行,总募集资金超过2300亿元。

人民币汇率

有涨有跌弹性增加

自央行11月30日宣布降低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后,美元兑人民币汇率显示出异常波动。从11月30日到12月15日,美元兑人民币盘中即期汇率连续12个交易日“跌停”。同期A股市场反应强烈,11月30日暴跌3.27%,此后一路下挫,12月15日再跌2.14%。

事实上,所谓人民币兑美元“跌停”,仅指人民币兑美元的即期牌价达到了当日外汇中间价向下浮动5‰的下限,与股票“跌停”、“抛售”绝不可同日而语。而纵观人民币汇率今年全年走势,仍然处于升值通道。

近期人民币即期汇率走软的原因,既有欧债危机引发全球动荡,国际资本选择美元和美元标的资产避险因素,也有我国外贸顺差收窄、国内企业和居民年底季节性购汇高峰等因素。在多种因素交织情况下,人民币汇率产生波动当属正常,是一种弹性增加的表现,同时也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必由之路。

抗通胀

政策效果仍将延续

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步步攀升。从“加息”收紧流动性到“限购”调控楼市,再到“补贴”保障生猪供应,“抗通胀”的政策调控贯穿始终。

历来通胀无牛市。随着CPI的节节走高,今年股市也走出一条明显背离的曲线。3月、4月CPI在5.3%左右,之后一路攀升,6至9月连续4个月超过6%。而上证综指在4月18日短暂见顶后,开始一路走低。即使10月CPI降至5.5%、11月快速下降至4.2%,A股依然选择下探。

物价拐点的出现意味着“抗通胀”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相关政策措施的成效也将在2012年继续显现。随着央行降准和“稳增长”成为明年经济工作主基调,未来一段时间资本市场的腾挪空间有望变得相对宽松。

欧债危机

外围市场难言乐观

与前两年危机仅限于单个欧元区国家的偿付困难相比,欧债危机今年迅速升级,更加明显地冲击到整个欧洲货币联盟的存在基础,并成为影响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头号风险事件,也是影响今年A股市场走低的主要外围市场因素之一。这一年,欧债危机直接导致希腊、意大利、西班牙等5国发生政府更迭,还使法国等核心欧元区国家也明显被“感染”,德、法甚至首次公开提出希腊退出欧元区的可能。不过,也是在这一年,欧盟终于首次提出要修改里斯本条约,启动了加强财政一体化的艰难进程。

目前,欧债危机解决之路仍然漫长,这无论对全球经济还是对全球股市来说,都是难以乐观的现实。

“黑天鹅”

意外事件平添波澜

3月11日,日本大地震引发核泄漏事故,致使全球股市跳水;7月23日,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重创A股高铁概念板块;12月8日,重庆啤酒13年乙肝疫苗研制“梦碎”,股价连续跌停,投资者损失惨重……今年以来,频频发生的重大意外事件如“黑天鹅”一般,多次降临啄伤股市,为疲弱的行情再添几分波澜。

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黑天鹅”事件注定要发生,投资者只要参与市场,就有可能躲不过。意外事件频发,不仅考验上市公司对突发负面消息的应对能力,也值得投资者对自身投资理念深刻反思。

文化产业

政策给力异军突起

今年以来大盘持续低迷,但进入10月,文化传媒板块却异军突起,成为下半年A股最大亮点。

文化传媒板块“强于大市”,得益于政策的大力扶持。10月18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作为六中全会的主要议题,充分体现了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决心。

业内预计,未来5年,我国文化产业规模将由目前占GDP中的2.75%上升至5%以上,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20%。随着相关财税金融政策的进一步细化和消费潜力的逐步释放,文化产业将迎来一个加速增长时期。

大消费

向内需市场要潜力

在证券市场,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大消费”概念是可攻可守的重要标的。在今年弱市背景下,随着扩大内需成效渐显,进入内在良性循环轨道的“大消费”投资价值日益凸显。

稳定的消费增长是大消费类板块的最大利好。今年前9个月,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逾13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7%。而经济结构转型、城市化快速推进和消费结构升级,也为大消费类板块奠定了良好市场基础。

扩大内需政策力度正不断加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着力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要合理增加城乡居民收入。10月25日,商务部、财政部和央行联合下发《关于“十二五”时期做好扩大消费工作的意见》,为消费行业的中远期发展进一步增加了底气。

社保入市

长期利好备受关注

今年9月,社保基金在沪深两市各新开8个A股账户,合计为16个,为年内首度出现净开户。A股在9月份重挫8.11%,其间一度创出近两年新低,这个时间段被认为是社保基金最佳的“入市时机”。

12月16日,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向国内拥有社保偏股类组合的基金公司增资,每家基金公司委托管理的每只偏股类组合获追加资金5亿元,部分基金公司由于旗下管理的偏股类组合较多,因此获社保追加资金可能超过20亿元,估计至少有100亿元新增资金注入社保偏股类组合。

在弱市行情中,社保基金的一举一动牵动人心。业内分析人士表示,无论是从基金保值增值角度、国外发展情况,还是从对股市的影响来讲,社保基金入市都是大势所趋,对A股来说将是一个长期性的重大利好。

中国版“401K”

养老金入市前景可期

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曾表示,养老保险金和住房公积金可学习全国社保基金,投资股市获取收益。我国目前大约有2万亿元地方养老保险金余额和2.1万亿元住房公积金余额,若对这些资金统一管理,学习全国社保基金投资股市获取收益,无论是对个人、政府还是资本市场,均大有好处。

目前,我国由地方管理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只能存在财政专户和银行,10年年均收益为负。证监会有关负责人也表示,正在研究我国多层次养老体系,将借鉴美国“401K条款”的养老金规定,为我国老百姓量身打造合理的养老金计划。

分析人士认为,养老金入市符合成熟资本市场以机构投资者为主导的大趋势,从长期来看,对稳定市场尤其是稳定大型蓝筹股有好处。

房地产

宏观调控成效初显

限购、限贷、限价、房产税……2011年的房地产市场,是在国家不断通过各种方式巩固、扩大调控成果中度过的。与此相对应,房地产板块也陷入深度调整,上证地产指数从4月18日年内最高点3907.63点一路下滑,跌幅超过30%。

房地产上市公司业绩高增长“风光不再”,投资者选择了“用脚投票”。从年初的“量跌价平”到年终的“量价齐跌”,房地产调控目标正在逐步实现。业内人士分析,虽然12月5日央行降准0.5个百分点一度引发市场对于宽松的强烈预期,但房价调整刚拉开序幕,严控政策短期退出可能性不大,房地产板块仍将维持较低的估值水平。

“零涨幅”

指数变化不掩亮点

从2001年1月5日上证综指2077.08点的开盘点位开始,至2011年12月28日上证综指2170.01点的收盘点位计算,上证综指只上涨了不到93点。

不过,部分业内人士认为,单纯用上证综指的“零涨幅”来说明A股市场回报率低并不完全科学。

在上证综指10年累计涨幅归零的同时,深证成指10年累计涨幅大约接近翻番,实现了年均7%的复合回报率,明显高于同期的CPI和银行存款利率。以成长股为主体的中小板指数亦是回报不菲,不到7年的时间实现大约3至4倍的累计回报,充分体现了我国经济新兴和高成长的一面。

B股

投资者利益须保护

今年沪深B股市场的多次暴跌。4月27日14:00过后,沪深B股市场突然出现暴跌,上证B股指数直线跳水超过7%,临近收盘跌幅收窄至5.33%,深圳B股跌幅最深近4%。6月9日,B股指数午后再度跳水,上证B股指数跌幅达7.90%。11月30日,B股指数早盘领先暴跌,上证B股指数跌幅达6.1%,直接带动A股大幅走低。上证综指当日收盘跌幅达3.27%,深证成指跌幅达3.19%。

业内人士认为,B股暴跌与国际板和外资抽回资金无关。其主要原因是不被重视,再加上积重难返,B股市场越来越丧失应有的效率。如何保护B股投资者的利益,值得深思。

新股“破发”

高价发行有待扭转

相关报告显示,2011年A股全年IPO融资总额在全球主要市场再度名列前茅。与此同时,今年以来上市的企业中,有超过六成处于跌破发行价状态。

以创业板为例。截至12月20日,创业板今年以来共有124家企业上市,而从12月20日的收盘价与发行价对比情况可以看出,有68家公司跌破发行价,占所有公司总数的55%。

市场不景气是新股“破发”的一大因素,而居高不下的发行市盈率才是新股上市少人问津的深层次原因。新股高市盈率带来的恶果是,投资者损失重大、基金规模缩水。解决高价发行的难题,还需市场各参与方继续共同努力。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