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调查显示,2011年安徽夏粮秋粮双丰收,粮食总产达到627.1亿斤,比上年增加11亿斤,再创历史新高。这是安徽粮食连续第8年获得丰收。
安徽省从2005年先后启动实施了小麦高产攻关、水稻产业提升和玉米振兴“三大行动”,以此为平台持续不断推进“良田”、“良种”、“良法”、“良制”的有机结合,取得了粮食产量连续8年丰收的成绩。
造良田
走在皖北平原连片的麦田里,阜阳市颍州区种粮大户葛浩新向记者感叹:水利设施太重要了。葛浩新过去的承包地在颍西办事处板桥村,是个洼地,每年雨水一大就涝。2004年,国家加大了水利设施建设投入,他的洼地附近建了排灌站。“经过治理改造,我那块地旱能浇,涝能排,有保障了。”今年,葛浩新总共承包了18000多亩地,平均亩产超过600公斤。
据了解,安徽省每年筹措10亿元以上水利建设资金,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大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以实施新农村建设“千村百镇”示范工程为契机,全面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省财政每年安排27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支持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节水农业发展等。安徽省农委主任张华健说,“十一五”时期,安徽累计投入40亿元,改造中低产田600多万亩。下一步,安徽将分别推进淮北小麦高产区和沿淮江淮稻麦农田基本建设,力争2015年亩产分别提高到450公斤和400公斤。
推良种
自2005年起,安徽省通过对粮食生产“三大行动”核心示范区农户实行良种良法配套补贴,改农民自留种为商品种,改普通品种为高产优质品种,确定了主导品种的主体地位,主要粮食作物品种实现良种化、商品化、优质化。为此,省财政对小麦、水稻每亩实行良种良法配套补贴10元、玉米每亩补贴8元,已累计发放补贴资金8.95亿元。
同时,先后在10个水稻大县开展水稻良种补贴与主导品种挂钩试点,每亩叠加补贴25元,引导农民使用优良品种。截至目前,安徽省小麦良种覆盖率达98%,水稻优质率达到83%以上,6个玉米主导品种覆盖率达到56%。
安徽省推广小麦良种,坚持国家小麦良种补贴在主产区实行省级招标采购、优惠价供种的补贴方式,每年采购6亿斤良种,确保小麦主产区实现良种全覆盖。据统计,2011年实际采购种子3.1196亿公斤,惠及全省优势产区31个项目县的3900万亩小麦种植田,目前安徽省小麦优质率达到80%。安徽省农委副主任王华说,安徽省已经建立了8个小麦新品种试验展示中心,4个小麦新技术试验展示点。
用良法
连年努力,安徽省总结出一套以关键技术集成配套推广为核心,推进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和节本增效同步,推动粮食发展方式由单纯依靠面积扩大向依靠科技攻单产、优化结构增效益转变的方法。
小麦生产上,以防倒伏、防病虫、防冻害、防早衰为取向,着力推广优质高产良种、科学播种、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害统防统治4项关键技术;水稻生产上,重点解决好水稻品种利用不合理、基本苗不足、秧苗质量不高、病虫害防控较弱、品种多乱杂等技术环节;玉米生产上,推广高产专用品种、合理密植、机械化生产、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和推迟收获等技术措施。
安徽省农委介绍,目前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2%,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7%,推广配方施肥6580万亩,病虫害统防统治1700万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0.8%。
建良制
阜阳市颍州区颍西镇单桥村村民邹玉清告诉记者,原先要打工,地就顾不上了,承包田都送给别人种了,现在机械化种植方式缩短了农忙时间,农技植保队随叫随到,打工不误种地。
邹玉清所说的农技植保队就是种粮大户葛浩新组织的。2007年,葛浩新组织了3支专业队伍:植保队、抗旱服务队和农机服务队,除了服务自己的承包田,也向村民提供社会化服务。现在,这支队伍已经拥有37部机动喷雾器、22台喷灌设备、21台收割机和7台大型收割机,几十位服务人员。
如今,这种“选出一个带头人,培育一批示范户,形成一套高产技术模式,建立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一支专业服务队,引入一个龙头企业”的模式正在安徽推广。而以此为代表的良制也在安徽相继建立。据了解,全省粮食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074个,农机作业服务组织6000个,植保专业服务队7800个。同时,安徽省建立了300个省级苗情、墒情、病虫情监测点,对小麦、水稻、玉米苗情、墒情、病虫情开展例行监测和应急监测,每年有3万多名农技人员包村入户开展服务,每年培训农民1200多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