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29日,全国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试点在甘肃会宁县等地率先启动。至今,已近5年过去了。这5年里,试点地的困难学子是否都圆了大学梦?
2006年到西安体院就读的郑群群,如今已毕业成为会宁县会师初中的一名教师。对于2007年新实行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政策她感触颇深。“2006年以前还没有新政策,即便是贷一年的学费也得走商贷渠道。利息高,材料多,手续复杂。当时我出具的贫困生证明等材料有厚厚一摞,贷款却迟迟批不下来,学校老师为此时常找我谈话。”郑群群说,2007年新政出台,她一次就贷到了3年学费共计1.65万元,加上学校每月发的特困生补助240元,学习和生活费基本都解决了。而且,依据新政,她大学期间统一享受国家贴息补贴,不用还利息,毕业后2年内只需还利息、2年后还上本金和利息即可,新政的利率是最低的央行基准利率。
甘肃省资助中心主任周亚夫介绍,截至目前,甘肃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金额为11.91亿元。享受国家助学贷款学生数量占比大幅提高。新政策的有力推进,让千万陇西大地的农村困难学子圆了大学梦。
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副主任马文华说,一方面,过去的校源地助学贷款,需要高校资助中心人员投入大量精力进行追缴贷款、整理名单资料等事务,相关人员根本无暇顾及教书育人等工作。新政策的推行,让高校资助中心的工作人员得到“解放”,他们只需选好统一账号,配合银行开展贷款知识普及工作。另一方面,高校得以减轻过去欠缴学费的压力,将有限的财力、人力投入高校科研、生源地学生的诚信教育等本职工作中去。
兰州理工大学资助中心主任陈波已经做了12年高校资助工作。他说,在2007年以前的机制下,兰大贷款的学生仅为4369名,而2009年一年,该校生源地助学信用贷款指标就达2160个。其次,新机制较旧的机制程序也便捷了许多。过去须申请贷款合同,前后得数天时间才能报到银行。而现在只需带一张贷款学生名单交给银行即可,相关审核、追缴等工作已不再由高校负主要责任。
此外,新机制的实行也让过去高校毕业生欠缴学费的问题得以解决。2007年以前,兰州大学毕业生应缴学费约为1亿元,欠缴的学费最多时达2300多万元,而现在这一数字基本可以忽略不计。西北师大、甘肃农业大学、甘肃政法学院等学校的欠款问题也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 (周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