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12月2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广东探索国有经营性文化资产监管新模式
本报记者 张建军

如何对新形势下改制转企后的国有经营性文化资产实行监督管理?如何确保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的国有经营性文化企业既能对国有资产负责,又能有效地坚持正确的导向?广东省探索出一条“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管人、管事和管导向相结合”的“三统一”、“四结合”监管模式。两年多的实践表明,这一举措有力地推动了文化企业做大做强,有效地促进了文化资源的整合重组并确保了导向正确,也保证了国有文化资产的保值增值。

广东文化体制改革起步较早,一大批国有宣传文化单位如南方日报报业集团、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南方广电影视集团等相继改制转企,这些出身“特殊”的文化企业,在广东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据不完全统计,仅广东省省直9家单位的总资产就接近600亿元。这批宣传文化单位由原来的事业单位转制成为企业后,在经营中主动出击,显出了强大的市场活力,但其经营中由于出资人监管无法到位,也出现了盲目投资等现象。

广东省委宣传部在调研中了解到,文化单位所具有的意识形态和文化产业的特殊双重属性,要求他们必须做到既管好资产又管好导向。怎样才能实现这种特殊管理的统一?如何理顺管理关系?广东省委宣传部提出了监管工作要探索走一条“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管人、管事和管导向相结合”的新路子。这一建议得到了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批准成立了广东省国有经营性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简称文资办),受广东省财政厅委托,统一监管省直宣传文化系统的国有经营性文化资产。文资办成立之后,迅速对所监管的文化企业进行了深入调研,制订了一系列监管制度,帮助一些企业纠正了投资失误,有效地控制了国有资产流失。文资办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在监管中有一条企业1000万元以上的投融资项目要报批,并对国有产权登记、股权转让等实行严格审批的要求,在工作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对于重大项目,文资办还实行全过程监管,有效地避免了以往单位领导“说了算”、“定了干”的现象。同时,还从财务制度、国有资产收益、经营目标和全年绩效考核等方面进行跟踪监管,从而使国有经营性文化企业在经营中有了科学的约束机制。

“如果不是省文资办打造的这个融资平台,使我们得到了银行1亿元的贷款,我们这个创意产业园就不能建成。”广州TIT创意产业园总经理陈少晖向记者介绍说。原来,他们公司在肇庆开发了端砚文化产业园,一直没有得到银行融资。去年参加广东省文资办组织的省内88家文化企业与银行举办的项目推介会,会上文资办与工行、建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签订了广东文化与金融战略合作协议,这4家银行通过文资办向广东文化产业授信1340亿元,先期实际提供贷款近50亿元,陈少晖的企业是这笔贷款的受益者之一。

为了更好地为文化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在文资办的主导下,组建了广东文化产业投资管理公司,近期可募资组建总规模50亿元、首期15亿元的广东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从而构建一个促进文化产业大发展的融资平台。据介绍,在该办的协调下,光大银行广州分行为广东省省直文化企业设计了直接债务融资工具,近期可有4家企业通过债券融资15亿元。

作为各自独立的市场主体,广东省直几大文化企业在发展中也有同质竞争、资源浪费等现象存在。文资办成立以来,一方面尽可能发挥各个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同时也引导他们有序竞争,通过整合资源,统筹发展规划,避免同质化竞争。该办针对广东省直几大文化企业拥有的印刷出版、发行物流等互补性强的业务,也将推动其整合互补;对广东省内动漫产业发展、文化会展业发展都将统筹规划,推动其有效整合做大做强,培育出国内外有影响的动漫产业品牌、文化展会品牌。

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资办主任赖斌介绍说,目前,广东省正筹备组建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和文化产权评估、担保机构,构建产业优势资源整体和文化产业重点项目的建设平台。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