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12月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蓉中村的文化经济账
本报记者 乔申颖
蓉中村舞蹈队正在表演。 本报记者 乔申颖摄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梅山镇蓉中村,人不过2700口,地不过1平方公里。和很多村庄一样,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村里的经济结构经历了从传统农业到工农混合的转型。特别是最近10年,土地越来越少,企业越办越多,2010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6000元。

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乡村原有的文化生态。然而,这个小村庄面对时代难题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

从富口袋到富“脑袋”

蓉中村党委书记李振生告诉记者,村里对于发展模式的反思,始于新旧世纪之交。蓉中村虽然不大,但从改革开放之初就开始办厂。李振生担任董事长的莱克石化有限公司就创办于1976年,如今是全国最大的民营润滑油生产企业,60%的员工是本村人。较好的工商业基础使蓉中村民先一步富起来。不少村民通过入股企业、出租房屋等获得稳定收入。农村缺少文化活动,闲暇时间又越来越多,村里有些人开始沉迷麻将桌或六合彩,曾有人因为赌债败光家产、妻离子散,村民之间的情感交流少了,各种矛盾也开始突出。

“口袋富了怎么富‘脑袋’,这是一门学问。”在李振生看来,发展农村文化绝不仅仅是闲暇时间自娱自乐,还应当是包括精神面貌的改善和整体素质的提升。对这一点,他有切肤之痛。“我们这一辈农民办的企业,开始时都红红火火,但中途夭折的特别多。为什么?没文化呀!”李振生说,留钱给后代没有用,最好是留知识。他最怕的就是那句老话——“第一代吃盐喝醋,第二代长衫阔裤,第三代赌博挖墓”。

李振生认为,凡是能让人们心情愉快、精神昂扬的东西,都是农村文化需要的。农村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也不仅是让大家多一些娱乐的渠道,而且要树立起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因此,在他的文化建设蓝图中,不仅包括村民艺术团这样的常规项目,还包括从幼儿园到大学整套教育体系,以及为了解除村民后顾之忧采取的一系列社会保障措施。

然而,不容回避的现实是,一些村民们已经习惯了散漫的小日子,村里平常开个会都发愁叫不到人。怎么才能把他们团结起来,一起去追求更幸福的生活呢?

蓉中村党委副书记李斯权给记者讲了一件事:蓉中村所有的村民每月都要交纳1元钱的保洁费。蓉中村财政并不紧张,2010年有280万元收入,即便财政紧张,全村收齐也就2700元钱,能解决什么问题?

李斯权解释说,收钱不是目的,而是为了增强村民的责任心。1元钱保洁费折射出蓉中村管理思路的变化,即村上公共服务的硬件设施可以由集体投入解决,但长期发展还要靠村民共同维护。

蓉中村以党组织为核心,发动包括工会、妇联、老年协会、志愿者协会甚至红白理事会在内的所有群团组织,通过各种途径推动村民参与文化活动和投身精神文明建设。

蓉中村有一个村级艺术团,下设锣鼓队、青年管弦乐队、合唱队等。虽说是否参加全凭自愿,但因是村里各级组织出面张罗的,村民们皆将之视为自我展现的好机会。舞蹈队的徐雅丽告诉记者,今年8月村舞蹈队到省里参加广场舞大赛,还得了二等奖,“很挺不错啦,大家都觉得挺受激励的!”

在完善保障体系的同时,蓉中村组建了24小时为民服务中心,15名工作人员组成10个小分队,分片包干、手机公开,随时帮助村民处理紧急事务或是调解邻里纠纷。李小祝是共产党员,也是村里为民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他告诉记者,“所有工作人员都是志愿者。村里有很多互助制度,不少工作人员就是自己得到帮助后主动加入进来,希望帮助别人的。”

文化经济“长”得快

良好的精神风貌使蓉中村有了一份特别的吸引力,使每个来到这里的人都被乐观热情的氛围所感染,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李振生更抓住这一点,广引八方来客。在蓉中村“共建伙伴”的名单上,有一长串响当当的名号:中国东方演艺集团、福建省农行、福建省联通公司、福建省炼化公司等。通过精打细算,李振生把共建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

就拿东方演艺集团来说,2009年“三下乡”演出时来到蓉中村,李振生当即提出了共建的建议。随后,双方签署协议,由村里的企业和东方演艺集团共同投资创办文化产业公司,通过“东方”的品牌号召力,共同开拓农村文化市场。“仅一个梅山镇就有数百个艺术培训班,我们可以把这块市场做起来,以‘东方’的品牌号召力,辐射到更远的农村。”

通过与福建省电大梅山实验学院共建,在中央电大帮助下,蓉中村办起了电大蓉中艺术学院等。村里先后筹资300多万元投入教育,形成了从幼儿园直到电大、成人教育、老年大学等完整的教育体系。在乡村一级,这样的情形实属罕见。

发动走出去的蓉中人回乡投资,更是不在话下。最知名的是李成智公图书馆,由华侨李成智捐建,藏书15万册。如今,村里70%的企业是由返乡贤达创办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自2007年起,蓉中村已经办了5届文化节,不仅为村民们提供了文化活动舞台,也为经贸来往、情感交流搭建了一个平台。今年的第五届文化节,东方歌舞团前来开幕献演,更加提升了文化节的吸引力。“只是请人家来谈生意不一定好,但请人家来参加文化节看看节目再谈生意呢?东方歌舞团这么高质量的演出,我们也不能独享啊!”李振生说,这几年周边的村也开始参与蓉中文化节。去年举行了416个村参加的广场舞比赛,今年又举办了“蓉中杯”百村(社区)红歌合唱比赛,既弘扬了主旋律,又凝聚了周边的人气。“文化共建共享,气氛好了生意不就好做了!蓉中村土地少、资源少,离不开这些潜在的合作伙伴!”说到这里,李振生笑得很开心。

如果一个地方“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人们的文化素养将不知不觉得到提升。在蓉中村,很容易感受到村民们的多才多艺和自信自豪。李小祝说,他最喜欢看各类农业技术读物,“关键是里面有信息、有理念,蓉中村地少人多,生意可以做到外面去。”青年管弦队长李志城说,自己没上过培训班,管弦乐完全是上网自学成才。当记者问他为什么能够成功时,他带点小得意慢悠悠地说,“蓉中村水土好呗!要不,你也来试试?”

采访感言

李振生爱用一个比喻:建设新农村就像唱一台戏。有人扮主角,有人扮配角,要大家齐心协力,各负其责才能把戏唱好。

要想“众人拾柴火焰高”,得有一个前提条件:大家对这台戏是认同的。新农村是农民的新家园。然而,对于新农村建设,不少人心中的蓝图似乎总是城镇的翻版。实际上,我国广大的农村情况千差万别,不仅与城市差异很大,村与村之间也各有特点。同一个版本,很可能不适合特定地方的需要,即使适合需要,也应当事先做好沟通工作。

蓉中村的做法告诉我们,在新农村建设中只有做好沟通、达成共识,才能发动更多的力量参与其中,也才能保证建设的方向不会偏离村民的愿望。文化是形成共识的基石,由此观察,新农村建设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就显得更为突出了。

3 上一篇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