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农村未成年人活动场所设施比较薄弱、课外精神文化生活单薄、留守儿童失管失教等问题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四川省绵阳市从2010年6月启动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探索让全市少年儿童尽享公平教育的阳光,让孩子们拥有更美好的童年。到今年4月底,绵阳实现了全市726所中小学校乡村(社区)少年宫建设全覆盖,58万中小学生有了属于自己的课外活动场所。
少年宫建设全覆盖
11月18日,记者来到绵阳市安县晓坝镇九年制学校时,全校700多名孩子们正在崭新宽阔的操场上做广播体操。校门口的橱窗里,贴满了他们的绘画、书法和剪纸作品。做完操,孩子们欢笑着,玩闹着,灿烂的阳光洒在他们身上。
“你们都报了什么活动小组呀?”
“我学了舞蹈,我还想学音乐。”这是10岁的舒小琴。
“我学会了打乒乓球,因为我的好朋友也喜欢乒乓球。”这是同龄的刘小东。
他们的父亲分别在新疆和江苏打工,只有过年才能回家团聚。
四年级二班的舒小琴和刘小冬与这个学校400多名留守儿童一样,在参加乡村学校少年宫活动后,即使在放学后和节假日也同样能够融入集体,就近就便参与活动,课余生活得到丰富,家长也更加放心。
负责晓坝镇乡村少年宫建设的王清建告诉记者,晓坝镇地处山区,留守儿童很多,住得最远的孩子需要步行3个小时来上学。地震发生前因为学校条件比较差,连课外活动小组都没有。2010年7月9日,依托学校的现有资源,晓坝镇乡村少年宫挂牌成立,是绵阳市首批6个乡村学校少年宫之一。
近年来,绵阳市提出在农村学校建设乡村少年宫、在城市学校建设社区少年宫、在小学和初中建设少年宫、在高中和中职学校建设青少年宫的思路,分5批次推进少年宫建设。截至今年4月底,实现了全市中小学校乡村(社区)少年宫建设全覆盖,其中乡村学校少年宫583所,城市学校少年宫143所。目前,绵阳市所有中小学生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了学校少年宫的活动,孩子们的学习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发展了个性特长,也进一步推动了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赢得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认可。
乡村学校少年宫让在外打工的家长更加放心。刘小冬给爸爸打电话说起少年宫的事,爸爸很高兴,告诉他,“喜欢什么你就报名吧。”
建设模式因地制宜
8只舞狮摇头晃脑,腾挪闪扑,憨态可掬,这是舞狮活动组。走进设在绵阳高新区火炬一小的凝祥寺社区少年宫,处处洋溢着生机和活力。悠扬激越的军乐,整齐有序的旗语,这是女子军鼓活动组;挺胸,收腹,标准的交通指挥手势,这是文明交通活动组;抑扬顿挫的发音,声情并茂的诵读,这是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组……
绵阳726所乡村(社区)少年宫,每个少年宫都开展了多项活动,场地哪里来?经费哪里来?师资哪里来?这些问题不解决好,课外活动只能是纸上谈兵。
先说场地。绵阳市因地制宜采取了多种建设模式,其中70%采用的是“校内交替”模式,那就是在条件相对较差的学校,充分依托学校现有资源,不用另起炉灶,以学生兴趣小组为依托,实施“一校两用”、“一室两用”、“一桌两用”、“一师两用”,正课时间用于教学,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开展活动。晓坝镇采取的正是这种模式。学校把原来的音乐、美术、电脑等功能性教室一室两用,去年又腾出了5间教室用于舞蹈、鼓乐、书法、棋类活动和科学实验。
再说经费。为保证资金投入,绵阳市实行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融资渠道,市、县、镇(乡)3级政府均将少年宫建设运行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确保及时拨付到位。绵阳市文明办主任赵方嵩介绍说,为整合社会资源,绵阳市还组织了452个市级以上文明单位结对共建一个乡村少年宫,捐赠资金达600余万元,捐赠器材设备等6.3万余件。从晓坝镇的情况来看,目前经费来源的大致比例是,政府拨款和社会捐赠大约各占40%,学校出20%左右。
在师资方面,绵阳市从城市和镇(乡)中小学、城市社区和镇(乡)文化站选聘文艺骨干,组成辅导员队伍,为每个乡村和城市学校少年宫配备1名至3名专职辅导员;同时招募大中专院校师生、民间艺人、“五老人员”、社会志愿者等,担任少年宫兼职辅导员开展义务辅导活动。目前,绵阳市共有专兼职辅导员1.2万人,其中志愿者4740人,基本满足了师资队伍的需要。
绵阳的乡村少年宫建设仍然面临一些难题。王清建说,一个比较现实的难题是寒暑假山区学生行路困难,如果住校的话需要专门派老师管理。另外,地震之前学校位置偏远,教师流动大,重建后虽然流动较少,但仍然缺少一些艺术类的老师。学校也正在争取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少年宫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