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11月2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羌族文化焕发新活力
本报记者 熊 丽

圣山神木之间,一位老释比(释比是羌族传统社会中不脱离生产的宗教教士或祭司)说唱着祭祀经文,从白云深处走来,一队羌族男子在老释比的带领下,敲起手中的羊皮鼓,围绕祭塔,虔诚地向“禹神”祈福祷告,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一群美丽的羌族姑娘身着盛装,手持象征着茶神的树枝,加入了禹祭的队伍……

11月17日晚8点半,四川省北川县文化馆的艺术中心,记者欣赏了一场难忘的原生态羌族情景歌舞《禹羌部落》。禹的传说、羌族羊皮鼓舞、羌笛、羌绣、羌年、婚嫁礼仪,浓郁的羌族文化元素感染着每一位观众。在利用现代的艺术手法和科技特效打造出的3D舞台上,在春、夏、秋、冬的四季轮回中,一幅幅充满浓郁羌族风情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

来自绵阳艺术学院的罗金军是宁夏人,看完演出后久久不能平静,“演得太好了,原汁原味地展现了羌族的文化传统,而且也让我们体会到了新北川的感恩文化。”

25岁的羌族小伙苟永林是北川羌族民间艺术团的一员,他还记得《禹羌部落》的首演是在今年10月27日,那是农历羌历新年,也是北川新县城迎来的第一个羌历新年。

苟永林来自北川县青片乡正河村。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和团员们一起为晚上的演出作彩排,满头的汗水掩不住脸上的兴奋。“我从小就喜欢羌族歌舞。初中毕业后就在村里为游客表演。听说地震后县里成立了民间艺术团,我就自告奋勇过来了。”

北川是大禹故里,也是我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北川县文化旅游局副局长唐红梅告诉记者,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北川及时抢救和保护了许多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资料,在北川新县城的重建中,按照“一羌到底”的原则进行了规划和建设,以此来保护和发扬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发展特色旅游产业。

古老的羌族文化正在北川新县城焕发出新的活力。北川新县城图书馆、文化馆、羌博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禹羌文化研究中心、沙丁纪念馆、羌族歌舞艺术团、禹王桥、巴拿恰商业街……行走在北川,满眼都是浓郁的羌族文化。无论是公共设施建筑,还是统一规划的居民住房,都将现代风格和羌族元素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如果说传承羌族文化融在北川人的血液里,那么感恩则已经深深植根在了灾后重建的北川人心里。

今年3月,羌族汉子李国军搬进了他的新家尔玛小区D区二单元502室,这是一套91.8平方米的三居室。“你看这房子,全都是装修好了的,我们自己买点家具家电就行。”老李很知足,“这个房子90平方米以内我们每平方米只需要出600元,这么好的房子上哪里去找!国家和全国人民给我们北川这么大的支援,我们很感恩,以后生活肯定会越来越好的。”

夜色渐渐浓了,熠熠灯光下,在北川新县城的标志性建筑巴拿恰商业街上,欢快的音乐响了起来,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跳起奔放的莎朗舞……

3 上一篇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