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受多种因素影响,多个地区不同程度出现农产品滞销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民增收和市场稳定。比如,4月中旬,上海、山东、河南、湖北等10个省份卷心菜、芹菜、菠菜、西葫芦等10多个蔬菜品种集中发生大面积“卖难”,滞销总量约5.3万吨。9、10月份,内蒙古、宁夏等地出现马铃薯严重滞销现象。近期,辽宁、安徽、山东、新疆等地大白菜、生姜、大蒜等价格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个别地区出现了“卖难”。总体来看,与近年来出现的农产品“卖难”相比,今年蔬菜“卖难”涉及品种多、价格降幅大、波及范围广。
农产品滞销问题集中体现了当前现货农产品流通领域存在的问题。商务部市场运行和消费促进司副司长王斌说,鲜活农产品流通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农民增收、市场供应和消费者利益。但由于“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长期存在,加之面临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双重影响,鲜活农产品市场供应和价格频繁波动。同时,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的过程中,消费结构不断升级,能源、原材料、土地、运输、人工等成本持续上涨,造成“菜贱伤农”和“菜贵伤民”同时并存。
近年来,北方各大城市相继加大了大棚菜种植力度,组织开展越冬蔬菜储备,积极保障越冬蔬菜市场供应。但是,从目前的产销情况来看,影响越冬蔬菜市场供应的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既有长期因素也有短期因素,既受需求影响也受供给影响,鲜活农产品的保供稳价形势较为复杂。
据王斌介绍,今年以来,商务部把保障市场供应和稳定物价作为首要任务。从10月份开始,我国食用农产品价格出现明显回落。据商务部监测,全国36个大中城市的57种食用农产品价格已连续6周回落,累计下降2.1%。
为保障北方越冬蔬菜市场供应,稳定农产品产销和价格,促进农民增收,使消费者受益,自2010年开始,商务部、财政部组织开展了海南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今年,在海南试点基础上,又将试点范围扩大到广西、云南。预计2011年三省区越冬蔬菜产量达2800多万吨,外调量约1900万吨,外调量占长江以北地区冬季蔬菜消费量的45%左右,占黄河以北地区冬季蔬菜消费量的60%左右。
针对农产品“卖难”问题,商务系统通过积极组织农超对接、农批对接、网上对接、收储加工,迅速帮助上海、山东、河南、湖北等10个省份销售蔬菜4.38万吨,占滞销总量的82%;帮助内蒙古销售滞销马铃薯206万吨,储备183万吨,约占总产量的86%。
“从长远看,鲜活农产品流通问题还应该通过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来解决。”商务部市场建设司副司长邓立表示。
邓立说,2006年起,商务部陆续开展了双百市场工程、农超对接、标准化菜市场示范、直销直供、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等工作,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菜市场为流通主渠道,农超对接等多种产销衔接为补充,周末蔬菜直销市场等直销直供业态为调剂的农产品流通体系。
邓立表示,商务系统将进一步加强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制订实施全国农产品市场发展指导文件,促进合理布局,有效解决批发市场重复建设与零售网点不足并存等问题。具体措施包括:
着力提高农产品流通的组织化程度和现代化水平,加快培育扶持一批大型鲜活农产品流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运输企业。
加强产地预冷、预选分级、加工配送、冷藏冷冻、冷链运输、包装仓储、检验检测和电子结算等设施建设,推行农产品流通标准化、包装化和品牌化。
扩大农超对接规模,鼓励更多的流通企业到农产品生产基地直采。积极搭建农超对接平台,在重点农产品产销区,开展一系列农超对接推进活动,创造产销对接机会,建立农超对接网上交易平台。
鼓励各地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加强产销对接,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开展更多农校(学校)对接、农社(社区)对接,推动周末蔬菜直销市场、标准化菜市场、社区菜店、早晚市和蔬菜连锁超市、网络市场等业态共同发展,完善城市鲜活农产品零售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