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宏观资讯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11月2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寨”行为伤害市场根基

起于手机行业的山寨现象在不断升级。最近,北京著名的烤鸭连锁餐饮店金百万因为遭遇了“李鬼”麻烦缠身。一家位于北京朝阳区十里河的金百万时尚餐饮因为拖欠货款被法院强制执行,让不少供货商和消费者对金百万的品牌信誉有了疑虑。可事实是,金百万时尚餐饮虽然用了“金百万”这三个字,但与消费者熟知的金百万毫无关系,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山寨版。

上世纪90年代,一些小型手机厂商模仿知名品牌的手机外观和功能,生产质量低劣的仿冒手机。伴随着“山寨机”在市场上大量流通,“山寨”也开始成为仿冒、仿制的代名词。

如今,山寨之风可谓无孔不入。“依利”牛奶、“可日可乐”饮料、“康帅傅”方便面、“周住牌”洗衣粉、“漂柔”洗发水之类的山寨产品鱼目混珠,随处可见。

山寨之风盛行自有其原因。首先,劣币驱逐良币是经济学中的古老原理。一些山寨产品往往价格低廉,而无论是山寨产品还是山寨店面,由于抓住了消费者信任知名品牌的心理,能以较低成本轻易打开市场。

其次,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导致山寨行为的违规成本过低。不少品牌通过正规途径注册,在企业名称、商标、外包装上打擦边球,堂而皇之地进入市场。由于在程序上并无违规之处,在法律上也较难界定,许多“傍大牌”的行为让有关部门直接打假障碍重重,也让相关企业的维权路困难重重。

同时,一些企业的山寨行为不断“升级”,让消费者防不胜防。如在昆明出现的“山寨宜家”完全是宜家的翻版,可这家商城名叫“十一家具”,并没有照搬名称。这样的山寨,不是简单地假冒名牌产品,也不是简单地抄袭名牌产品的外观,而是开始模仿知名品牌的风格、购物体验乃至成功的零售理念。一言以蔽之,山寨整个品牌的用户体验。

表面上看起来,山寨开始成为一个有着自我潜规则的市场,有激烈的竞争,似乎也有一定的信誉。但肆意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山寨风,必将伤害那些坚持创新的品牌企业。对各类山寨行为,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遏制,以避免影响我国各个行业的创新能力和品牌建设,伤害我国的市场体系。

在经济转型阶段,出现山寨现象具有一定的客观条件,而且形形色色的山寨在一定程度上也形成了相当的经济规模。因此,一些鼓吹山寨有理的说法获得了较少部分人的支持,山寨行为得到了一些人的理解,甚至有人提出“山寨文化”有利于经济发展。

对此,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山寨行为违反了市场经济的两大基础原则,一是诚信,二是知识产权保护。若没有诚信,市场交易无从进行;若缺乏知识产权保护,自主创新难以开展。山寨行为伤害的其实是市场的根基,危害极大。

其实,对企业而言,走山寨发展之路虽能一时获利,毕竟不是长远之计。不少山寨企业事实上具有相当高的模仿能力和水平,与其费尽心机山寨他人,不如把这种能力用于自主创新、创立自己的品牌,才能走得长远。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