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4下一版 2011年11月2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展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图景
——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调研
本报记者 李洪波 李佳霖 陆 敏

永联村地处江苏苏州张家港市东北角,是上世纪70年代初由一片芦苇滩地围垦成村的。30多年间,这个长江之滨的小村庄,从当初人口不过300多、人均年收入不足70元,发展成为如今的“苏州首富村”。2010年,全村1万多在籍村民,人均收入超过2万元。

初冬时节的11月,记者一行来到永联村。从钢花飞溅的现代钢厂,到设施一流的农业基地;从江南水乡风格的村民社区永联小镇,到建筑面积3600多平方米的村档案馆;从可以播放水幕电影的文化广场,到拥有升降舞台的乡村戏楼……调研步履所及,兼具农村田园风光和城市时尚气息的永联大地,处处令人耳目一新。

作为“苏南模式”的典型代表,永联村早在村企改制之际就为村民保留了25%的股份,从而使村里在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有了牢固的机制保障和稳定的资金来源。30多年翻天覆地巨大的变化得益于义无反顾的改革开放,得益于与时俱进的不断创新,得益于坚持不懈的文化建设。永联村的变化是苏南地区无数村镇的缩影,颇具代表意义。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我国13亿人口,8亿在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建成什么模样?建设资金该从哪里筹集?土地流转后如何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持续增收问题?村民集中居住后社区如何管理、素质如何提高?永联村的经验带给我们诸多启示。

企业成为共同致富的载体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也就在这一年,决定永联村未来命运的一位关键人物吴栋材,开始出任永联村党支部书记。

挖塘养鱼、开荒种粮,办家具厂、枕套厂……在吴栋材的带领下,村民们艰苦奋斗,共同为小村未来发展挣得“第一桶金”。

循着无工不富的思路,1984年,吴栋材和村民们办起了一家轧钢厂,第二年就产出6000多吨建筑钢材,年利润达到1024万元,还清了往年欠下的所有债务,一举跨入了全县10大富裕村行列。1993年,永联村又以轧钢厂为核心组建江苏永钢集团有限公司,迅速发展成为全国冶金行业重要的建筑钢材生产基地。如今,永钢集团有限公司已经成为年生产能力达到500万吨钢和500万吨型材的大型钢铁企业,集团总资产近145亿元,2010年销售收入超过285亿元,利税达到16亿元。

企业发展突飞猛进,村民数量随之迅速攀升。从1995年起,周边几个经济薄弱村相继并入永联村,村民从当初的数百人激增至上万人,再加上为永钢集团和永联村服务的外来人员,生活在永联村的人口总量现已超过3万。“这是个典型的移民村。”永联村党委副书记吴慧芳告诉记者,建村时之所以取名“永联”,即寓意“永远联合”。

正是着眼于“团结全体村民,共谋长远发展”的目标,现任村党委书记吴栋材在永钢集团转企改制之际主动提出,他个人让出12.5%的股份并力主为村集体在企业中保留25%的股权。

正是这25%的股权,如今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2亿多元的资产,永联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由此源源不断地获得强大的财力支持。吴栋材认为,“企业是村民共同创造的财富,也应成为共同致富的载体。”

25%股权在村集体与企业之间划出了一条线,明确了各自的产权,也使得村民委员会与永钢集团建立起一整套共享与分享机制。在具体操作层面,村民委员会与永钢集团之间形成了“八个统一”:重大项目统一决策、统一规划;村企资源统一拥有、统一分享;村企干部统一调配使用、报酬待遇统一考核发放等,以体现整合资源,齐抓共管,同担风险,共谋发展。

“分享”体现在村委会不断提高转移支付和二次分配水平,让村民分享企业发展成果上。永联村村民都有这样一份津贴清单:老年村民每人每月500元生活补助,其他村民每人每月150元生活补助,有特殊贡献的村民每人每年2400元生活补助;村民达标后,每人每年1000元“家庭文明奖”;义务教育阶段的永联籍学生,每人每年500元助学金,上高中、读大学的,每人每年2000元教育补贴。

文化成为农村建设的内核

时值收获季节,步入永联大地,首先映入记者眼帘的是一片片金灿灿的稻田。据介绍,在永联现代化粮食生产基地,由于实现了信息化管理、智能化灌溉、机械化作业,眼下10个人就能管理2000亩庄稼。记者又来到面积达200亩的花卉基地,只见大棚盖到哪里,蒸汽管道就通到哪里。“大棚使用的蒸汽全部来自钢厂冶炼产生的余热。”吴慧芳告诉记者,这也是永钢集团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个亮点。

在农户设施区,记者看到一座典型的农家小院,收割、脱粒等农耕器具置放屋内,院里还种着青椒、茄子等各种蔬菜。“如今不少城市里的年轻人已不知道庄稼是怎样长出来的,我们建设这个农耕文化园,不仅出于发展农业旅游的需要,还要为村里留下一条农业文化传承的根脉。”吴慧芳说,“希望人们来到永联村,看到的是能体现数千年农耕文明史的江南乡村,而不仅仅是一个工业基地。苏南土地资源紧缺,在城市化进程中,农业作为农民的根不能中断,农耕文化也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为了发展现代农业,永联村从上个世纪末就开始走上农业产业化之路。2000年,村里成立了永联苗木公司,全村4700亩可耕地集中流转,实现了集约化经营。这一举措后被永联村民誉为“富民福民工程”,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苗木公司对外承接绿化工程,出售绿化树木,每年可获得上千万元的利润;村民每亩土地每年可以获得1200元的流转费;100多位农民还就地转化为苗木公司工人,扩大了农户就业渠道;而苗木基地本身也成为了永钢集团的绿色防护林和村庄的“绿肺”。

2009年动工兴建的江南农耕文化园,也是将农业与旅游业对接的一次尝试。目前,投入5000万元的一期建设已经竣工启用,二期工程又在筹备之中。

城市化为居住在市区的人们带来了许多资源聚集优势,但种种弊端也随之而来:污染,噪声,交通拥堵,医疗、教育资源不足……以致不少居住在城市的人们开始向往乡村生活。而永联的经验表明,农村地区发展起来之后并不是只有一条城市化的道路可走。

今天的永联村,小河绕着高炉,稻田围着工厂,车辆在乡间公路疾驰,小鸟在绿树枝头欢鸣,现代民居与田园风光相映成趣。永联村“以工兴村”,最终并没有走向城市化,而是通过工业反哺农业,有效地保护了当地的资源与环境,有力地提升了乡村文明。而通过“以文化人”,文化建设进而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不竭的活力。

创新成为科学发展的动力

如何让数万村民的生活和谐有序?永联村把着力点放在了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创新思维上。

村党委首先将解决村民就业问题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他们利用永钢集团的产业优势,创办了制钉厂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吸纳村里的富余劳动力。与此同时,村里突破传统的乡村发展理念,另辟40亩土地建设工业园,统一建造生产厂房,廉价租给本村个体私营业主发展生产。他们还大力支持和积极引导餐饮、卫生、娱乐等乡村服务业发展,鼓励村民创业。

千方百计增强外来务工人员的认同感,也是永联村一项重要的创造性举措。吴慧芳对记者说,“永联村对所有的村民都一视同仁。进了永联村就是永联人,出了永联村还是永联人。”正是这种认同感,让许多外地人纷至永联,长留永联。

在永钢集团有限公司第三炼钢厂,22岁的陈平安正在监控平台上操控转炉运转,透过面前的观察窗口望去,一台120吨的转炉出钢在即,片刻间,奔涌而出的钢水将在场每个人的脸庞都映得红彤彤的。

陈平安是湖北武汉人,去年应聘来永联村工作。“别看他年纪轻轻,可是冶金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干起活来也一丝不苟。”车间负责人告诉记者,企业每年都从外地引进大量技术人才,“去年从北京科技大学、燕山大学等学校来的250多名冶金、自动化专业毕业生,现在已经同本地的工人打成一片了。”

除了创造就业机会、为外来人员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永联村还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村民素质。自2004年始,村党委在全村设立了“文明家庭奖”,对村民遵纪守法、环境卫生、计划生育、家庭生活、综合治理等8大类58个方面的行为进行考核评比,全年没有被扣分的家庭都能获得“永联村金质文明家庭”的牌匾,年奖金总额达数百万元。“文明家庭奖”每年评一次,家家户户重视,村民个个欢迎。

用“奖文明”来“讲文明”,是永联村的一大创新。吴栋材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任务之一就是培育高素质的村民。

基于这一认识,从2005年起,村里先后投入7000多万元,建成图书馆、社区服务中心、联峰广场、大剧院、文化活动中心等文化载体。与此同时,他们还与江苏省曲艺家协会、上海戏剧院团等艺术团体建立长期演艺合作关系,经常邀请一流艺术团体来村为村民演出。

“新农村重在建设,难在管理。”正如吴栋材书记所言,永联村在系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紧盯共同富裕目标,注重村民长远利益,大胆创新管理机制,从而保障了新农村建设成果沿着科学发展的轨道不断得以巩固和扩大,持续惠及全体村民。

今年4月,张家港市南丰镇永合社区在永联村正式挂牌,标志着永联村已经被纳入城乡一体化的管理网络。

村集体始终遵循共建共享原则,企业遵循现代企业制度,社区依据公共管理方式提供完善服务,永联这个江南小村正在凭着勤奋实干的精神,继续浓墨重彩地描绘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图景。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