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4下一版 2011年11月2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金乡:大起大落说蒜情
本报记者 丁 士 单保江
图为本报记者单保江(左一)在田头采访李敬峰(左三)。 伍 华摄

采访手记

大蒜行情的剧烈波动,不是一个孤立现象。从“蒜你狠”到“姜你军”再到“豆你玩”等等,网络上的这些说法给人以深刻印象,但这些说法伤了农民心,不到金乡我们是不知道的。农产品价格波动,反映了广大农民与市场对接以及农产品供需协调等方面的深层次矛盾,确实不应用简单的调侃语言来描述。

在金乡县我们看到,一方面,随着多年来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和储存、加工能力的扩大,增强了农民应对市场的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价格的剧烈波动。但总体上讲,农副产品生产的产业化水平还不高,产销中信息传播、预警机制还不健全,农民对市场的反应滞后,由此造成的产销脱节现象还将在较长时期内存在。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配套完善的措施,如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推行标准化生产,促进产业升级;加强储存和加工能力建设,大力开拓市场,发挥好协会和农村合作组织作用,为农民搞好信息服务和市场预警等等。

当然,这些仅仅是开始,我们希望全国各有关方面都关心农产品价格波动,也希望广大农民兄弟在今年部分农产品价格“跳水”的情况下,明年生产安排要更加冷静,要科学分析,仔细研判,避免出现今年“跳水”、明年蹿高的过山车现象,推动农副产品生产步入良性循环。

进入山东金乡县境,公路两侧田野里的青苗在初冬冷风中仍碧绿如茵,煞是喜人。当地同志告诉我们,这些都是蒜苗。金乡全县90来万亩土地,其中约60万亩都用来种大蒜。

鸡黍镇西李村地头的蒜苗已长到四片叶子。正在田里忙活的蒜农告诉记者,天气再冷些,大蒜长到6个到9个叶片时,就进入“冬眠”了,直到明年春天再生长并在5月下旬收获。

与蒜农聊大蒜,都说今年行情不好。去年行情好时,一亩地收入能过万元。今年每亩产蒜卖不到两千元,扣除成本肯定是赔了。好在金乡蒜农都是从大风大浪里闯过来的。上世纪90年代,大蒜价格最低时曾论口袋卖,一口袋几块钱,等于白送。行情有起有落,大蒜还是年年种,因为算总账还是好年景多,也比种别的收入多。

西李村村民谈起今年的蒜价心情显得平和,还在于他们不少人今年采用了新的耕种方式,那就是把土地租给了本地的华光集团,公司按合同价收购,有效规避了风险。

今年59岁的村民李志训告诉记者,他的6口之家有地6亩多,今年把4亩租给华光集团,合同签了10年,1亩地1年租金3000元,这个价比周边要高得多。企业种蒜扣除成本后,净利润和出让土地的农户五五分成。村民在企业干活,每天有60元收入。企业由此实现了区域化种植,严格按国际标准生产有机大蒜出口,价格要比国内市场高。这样算起来,农户受益,企业也很划算。现在全村有500多亩地在双方自愿的前提下签订了合同。到明年,这个模式将覆盖全村,华光集团在西李村的有机蔬菜规模化种植将发展到1360亩。李志训说,有这样的合同托底,旱涝保收,大家心里踏实多了。

办公室就设在村里的金乡县华光集团,门面不大,办公设施也比较简单,但却很有实力,是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华光集团去年出口农副产品8.6万吨,创汇1.23亿美元,其中大蒜单品种出口数量和金额,连续5年居全国同行业第1名。集团董事长李敬峰也是西李村党支部书记,土生土长的农民企业家,还是中国蔬菜流通协会副会长。

李敬峰送走来谈合作的以色列商人,也和我们谈起了大蒜。这位农民企业家谈话中充满市场意识和全球眼光,他说,2005年以前,我国出口量最大的农副产品是玉米,现在单一品种出口值最多的就是大蒜了,去年全国出口达到163万吨。种大蒜,科技含量不高,属劳动密集型产业。行情好了,大家头脑一热,种植面积就没数了。这些年,大蒜价格不是过高就是过低,上上下下,好像过山车。

金乡县及周边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大蒜产区,这些年大蒜行情剧烈波动,让农民吃了不少苦头。

他和在场的县农业局局长刘子乾对了对近年大蒜账:金乡县每斤大蒜平均收购价格,2008年0.35元,2009年1.6元,去年6月上市开秤价2.8元,折干蒜价格3.6元,7月份涨到4.9元,中旬最高涨到6.4元至6.7元,全年平均4.4元。今年5月20日鲜蒜上市,开秤价在1.15元至1.3元。随着干度的增加,价格也上升,最高到2.1元。7月价格降到1元甚至不到1元。而大多数蒜农的种植成本在每斤1.6元左右。

分析大蒜行情过山车现象,县商务局副局长周保华也插了话,大蒜作为辅助食品,国家没有保护价和调控措施,供需衔接不畅,信息不对称,造成了价格的剧烈波动。去年大蒜行情好,金乡县种植面积增加到69.6万亩,周边种植区也都盲目跟风,面积增加更多。去年后期仅蒜种每斤就是5元钱,一亩地约需要300斤蒜种,仅这项成本就是1500元。中间没有权威部门发布信息和预警,造成了供需严重脱节。大蒜市场需求大致是个定数,产多了自然就卖不出去,造成农民心理恐慌纷纷赔本甩卖。这几年有一个现象,外地看到大蒜行情好就来金乡县学习取经,可他们回去种大蒜,十有八九要赔本,吃了滞后于市场的亏。

如何让大蒜有个相对稳定的行情?大家都想听公司老总的意见,李敬峰显然也有一肚子想说的话。他倒是开宗明义:大蒜不好管。你叫老百姓多种,赔了算谁的?你叫老百姓少种,行情好了也有人不满意。大蒜产销应靠民间的协会组织做好信息发布和产销引导,协会应该是代表产销方利益的民间组织,大家民主推选会长副会长。现在大蒜不是没有全国性协会管,但还没有发挥应有作用。金乡大蒜协会作用发挥得比较好。今年7月16日,面对蒜价一日低似一日的行情,县长和分管副县长召集协会开会,让大家认识到社会责任的重要性,蒜农要照顾自身和企业两方面利益,确定第二天开始大面积收购。10家大蒜龙头企业随后几天每天收购不少于300吨,价格很快开始回升。企业通过协会抱团,共同稳定市场。如果全国性协会这样管,效果肯定好得多。

李敬峰接着说,去年大蒜价格高时,媒体大量炒作“蒜你狠”,有关部门也来金乡县调研,找大蒜涨价的幕后推手。媒体越炒,部门越查,价格反而越涨得凶,因为这不仅没解决问题,反而加强了人们对短缺的心理预期。这件事让蒜农很伤心。大蒜不是粮棉油,不过就是调味品,价高一点没有什么了不起。大蒜作为大宗出口商品,出口创汇能挣外国人的钱。去年出口大蒜每吨约在2500美元,全国共出口40多亿美元。今年出口价格随着国内价格大幅回落,每吨只有五六百美元,不光农民、企业受损失,国家也少收了大量出口加工增值税。

说到这里,李敬峰有点激动。他说,去年农产品涨价,媒体及社会一片惊呼,其实去年大蒜一斤卖到5元,一亩地也不过收入万把元。我们农民都清楚,去年涨可能意味着今年落。所以希望社会各界包括媒体对农产品价格涨落要多作分析,不要一句“蒜你狠”,让人觉得我们蒜农真的很“狠”一样。

李敬峰也从产销方面提出解决蒜情大起大落之策:一是调整种植结构。现在大蒜种植基本饱和了,县里号召稳蒜、扩菜、增林果、强畜牧。我们公司产品也由过去大蒜单一品种逐步扩展到苹果、生姜、蜜柚等10大系列30多个品种。

二是要标准化生产。我们公司目前已建2万亩无公害大蒜基地、3200亩有机大蒜种植基地等,先后办理了国内和美国、欧洲的一批质量认证。

三是搞好农超对接等,拓宽流通渠道。过去缺乏储存设施,金乡大蒜三个月卖不出去就烂了。现在全县储存设施容量比产量大得多,大蒜销售期能延长到一年,烂掉扔掉的现象没有了。平抑大蒜价格波动,要在深加工上多下功夫。我们公司成立了研发机构,与国外客商合作开发大蒜调味品、保健品等深加工产品,近几年将开发生产50多个新产品。

说起大蒜深加工,刘子乾和周保华都推荐记者到成功果蔬制品有限公司看看。这家公司让记者大开眼界。产品展室里,有黑蒜、黑蒜饮料、黑蒜饼干等十几个大蒜深加工品种。公司董事长王翠英原是县果品公司副经理,企业改制下岗后她挑头带着大家一起创业,2006年起步,如今公司已年出口创汇1000多万美元。王翠英说,他们已尝到大蒜深加工甜头,希望随着规模扩大能对稳定大蒜行情起重要辅助作用。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