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国防天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11月1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爱心港湾
本报通讯员 刘光武 周敬波 李 诚

总参陆航部队有个“特别”的单位。“特”就“特”在它没有编制,工作人员是几位领取补贴的军嫂。然而,就是这么个“单位”,就是这些被孩子们唤作“妈妈”的军嫂,却让总参陆航部首长赞不绝口。因为,那里“成了陆航子女最温馨的爱心港湾,成了陆航军人拼搏奋斗最坚强的保障后盾”。

越来越常见的重大联合军演中,人们看到了我军陆军航空兵的飞速发展;在近年发生的一次次重大灾害救援中,更切实感受到陆航部队在完成多样化任务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为了让飞行员无牵无挂翱翔蓝天,2001年8月的一天,栗秀荣带着3名军嫂在北京市通州区陆航家属院的一套公寓房里,开设了军人子女食宿站,孩子上下学和中午食宿从此有了保障。

尽管工作繁杂琐碎,报酬不高,可栗秀荣她们一干就是10年。军嫂陆艳杰是烈士遗孀,丈夫在飞行训练中牺牲后,组织安排她到事业单位工作,被她拒绝了,她强忍着悲痛,呵护陆航的孩子们。常年繁琐艰苦的操劳,她的手腕和手指关节病变疼痛难忍。女儿心疼她,常劝她换份轻松的工作。陆艳杰说,“妈也知道累,但每次看到直升机从咱家上空飞过,我心里就十分欣慰。因为我的付出,可以让飞行员们安心飞行。我觉得这也是在继续着你爸的飞行事业。”

食宿站的孩子们分布在方圆10多公里好几个学校,碰上有的学生值日或参加活动,接送的时间就更长。因此,军嫂们每天都很晚才能下班,往往顾不上自己的“小家”。军嫂王海平也是烈士遗孀,丈夫牺牲几年来,她只身带着年幼的儿子,细心呵护,儿子在她心里就是家。到食宿站工作后,为了照顾好大家的孩子,她教儿子做饭洗衣,儿子不到10岁就能管理自己。前不久学校通知开家长会,王海平答应一定参加,可恰巧第二天中午食宿站最忙时,一个小孩突然晕厥了,王海平赶紧抱着孩子去了医院。这一次,儿子自己开了“家长会”。

栗秀荣大姐告诉记者,食宿站军嫂们随时要处理很多费时费力的繁琐小事。比如,临下班却有家长来电话,说有任务无法回家照看孩子,军嫂们只能把孩子带回自己家;有的孩子到了学校却把书包忘在了食宿站,她们又赶忙骑自行车把书包送到学校;有的孩子生病时带的药记不清如何吃,她们就跑到医院向医生问清后,再给孩子喂药;孩子在学校发生什么事,老师们联系不上家长也找她们,她们成了老师和家长之间的纽带。10年来,小小食宿站照顾了上千陆航军人子女,在他们心中播下爱的种子。

军嫂们的辛勤劳动,感动了陆航军人,也感动了上级首长。秀荣大姐说,食宿站已经今非昔比。近几年,在上级的关心下,扩大了面积,建成了学习室、娱乐室和员工休息室,配备了接送孩子上下学的大客车,安装了安全监控系统,爱心港湾更加温馨安宁。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