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国防天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11月1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个“抢”字重千钧
本报通讯员 李广君 王 宇 刘向辉
修理所技术人员深入部队了解装备保障情况。 崔文斌摄

这是一次普通的空战训练,然而意外发生了:两架战鹰在空中“剐蹭”受伤。紧急着陆后,检测评估、方案设计、制作工具、实施抢修……济南军区空军某部战伤飞机抢修小分队官兵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了对损伤战机的进气道唇口、全向雷达告警器制导波天线等损伤部位的抢修,使折翅战鹰很快重返蓝天。

今年,齐鲁大地遭遇特大旱灾。一架执行人工增雨任务的飞机突遇鸟撞,机翼受伤。人工增雨气象条件稍纵即逝,为了不贻误战机,这个抢修小分队官兵连续工作19个小时,让飞机重上云端,保证了增雨任务圆满完成。

时间之于战伤装备抢修,意味着战役战斗任务的结果。有资料表明,现代空战中,参战飞机被击落与被击伤之比越来越大。二战空战中,美军战机被击落与被击伤的比例是1:2;海湾战争期间,这一比例增长到1:9;在未来信息化战争中,很可能将超过1:20。据该部部队长郜银成介绍,战机的损伤比越来越大,意味着谁掌握了快速有效的战伤抢修技术,谁就掌握了战斗力的“倍增器”。第四次中东战争,以色列空军在战争的第一周共修复了100架战伤飞机,实现了96%的出动率。假如以军没有如此高的战伤抢修能力,战争第8天时,以空军将丧失战斗力。

战伤飞机抢修,一个“抢”字重千钧。为缩短抢修时间,济空某部经过多年探索,制定了以机动抢修为主的多种抢修方案,研制出多种抢修小型化设备,挑选技术过硬官兵加强抢修分队,抢修速度大为提高。

不言而喻,无论是空战还是训练,飞机任何一个部位都有可能受伤。这就要求抢修人员做到伤在何处都能修。

伤在何处都能修,说来容易做来难,难就难在不同机种机型或者同一种机型的不同部位,抢修的工序和工艺都不同。为做到“伤在何处都能修”,济空某部深入调研全军现役战机的各个机型和机种结构、材料,烂熟于心,精准掌握了不同战机不同部位战伤抢修的工序和工艺。

不久前,该部参加对一架蒙皮受损、起落架液压导管破裂、尾喷管炸裂等6处“伤口”的战机实施抢修的考评。当同场竞技的其他部队还没找出抢修头绪时,该部工程师林宪源带领的8名官兵已亮出绝招:创新采用复合材料、导管快速冷压接和高抗剪抽钉等新技术,快速完成战伤飞机修复。这些都是首次在战伤抢修中使用的新技术。

战伤可能突发在陌生地域,抢修经常在无水、无电、无厂房和酷热高寒的环境下展开。自2004年以来,该部紧贴实战要求,经常在“三无”条件下开展不同环境、多变气象和不同作战背景下快速抢修演练,曾荣获“空军战损伤抢修演练第一名”,圆满完成抗震救灾等多次应急保障任务。

该部政委丁继勇感慨地说,无论平时还是战时,战伤抢修都是高强度作业,几点几分完成抢修任务,下的都是死命令,就是人累趴下了,也要把战鹰扛上天。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