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叶、露珠——这是湖北省咸宁市中心城区一尊雕塑的构图元素。简约的寓意,浓缩的是咸宁城市精粹,昭示的是咸宁发展内涵:通过发展低碳经济,在“两型社会”创建中提升发展质量。
咸宁市委书记黄楚平告诉记者:“湖北确定了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九大示范区,其中咸宁定位为低碳产业示范区;在湖北省被确定为全国低碳经济试点省之后,咸宁又跻身湖北省首批两个低碳经济试点市之列,利好政策带来优势叠加,先行先试的使命,为咸宁在新一轮区域经济发展中赢得了先机。”
低碳先行引发观念变革
武汉之南,湖北之南,长江之南,坐落着物华天宝的鄂南明珠咸宁。
咸宁境内盛产木材、楠竹,又是著名的苎麻之乡。上世纪90年代,这种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吸引了一批重量级企业落户咸宁,成为咸宁造纸、建材、纺织等支柱产业的骨干企业。招商大潮,泥沙俱下,一时间,小纸厂、小钒厂、小钢厂、小麻纺厂和小水泥厂遍地开花。这些企业规模小、污染重,咸宁的绿水青山遭到了污染和破坏。
忽视了环境,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成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核心城市后,咸宁的干部反思:我们有优越的区位、便利的交通、丰富的资源,为什么还甩不掉“发展不够”这顶帽子?
“随着武汉城市圈9城市功能划分逐步明确,大家都认识到,咸宁只有从吃‘资源饭’到走‘低碳路’,才能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据一席之地。”咸宁市委书记黄楚平说。
“我们深刻认识到,发展低碳经济是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趋势,绝不是与己无关的时髦口号与空洞概念。”黄楚平介绍说,通过组织开展中国(咸宁)低碳人居环境高峰论坛、领导干部低碳出行、低碳知识竞赛、低碳生活进农家等一系列活动,发展低碳经济的思想观念在咸宁深入人心,广大干部群众真切地认识到,走低碳发展道路,是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也是保护咸宁自身生存环境、造福子孙后代的必然选择。
随即,咸宁编制出台《关于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明确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提升生态文明水平,逐步把咸宁打造成武汉城市圈内最有活力的“两型”产业基地、国际性温泉主题旅游名城和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宜业、极具活力和个性魅力的生态城市。
这场“低碳革命”的矛头首先直指污染重又上不起治污工程的“五小”企业。按照高碳改造、低碳升级、无碳替代的思路,咸宁切实做好淘汰落后产能、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这三篇文章。5年来,咸宁依法关闭“五小”企业100家,万元GDP能耗降低20%以上,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3%、17.5%。
“绿色招商”、“招绿色商”的观念深入人心:凡是不符合“两型社会”要求的项目一律拒绝,仅去年就拒绝项目50多个,涉及投资数十亿元。而在咸宁经济开发区,落户企业123个,全部都是“环境友好型”项目。
很快,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成为咸宁低碳发展的一张“王牌”。2010年,华彬集团拟投资114亿元打造国内首个“微排放”低碳经济示范区。消息传出,大批一线城市竞相角逐,项目最终花落咸宁金桂湖。
咸宁市市长任振鹤告诉记者,咸宁能争得“低碳经济示范区”项目,得益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以能源低碳化、交通低碳化、建设低碳化、农业低碳化、工业低碳化、服务低碳化、消费低碳化为特色的经济条件和社会氛围。
产业结构转向低碳高效
在满目苍翠的通山县南林桥村,村民不会忘记从“啃山头”再到“包山头”的10年之变。1.54万亩山林占去南林桥村总面积的65%。那时,砍树卖木材是村民谋生的主要出路。但过量采伐、林相破坏,带来的是生态恶化、经济滑坡。
随着咸宁发展低碳经济的步伐加快,“在山上再造一个咸宁”的号角吹响,鼓励全民投资开发山地。
“政府是铁了心鼓励发展山林。”现年37岁的村民徐汉兵拿出所有积蓄并东凑西借,承包1200亩山地,种油茶、栽松树、植泡桐,预计3年后可实现年收入80万元。
近5年,咸宁全市投入资金10多亿元、造林153万亩,使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4.2%,比10年前增长了5.2个百分点,远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
和徐汉兵们一起种树的还有本应“砍树”的造纸企业,仅晨鸣纸业一家,2010年就完成项目造林7.1万亩,最终将实现100万亩的造林面积。“针对那些以木材为原材料的企业,我们要求,在工业项目上马之前必须先造林。”咸宁市林业局局长王槐生告诉记者,“企业植树为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还增加了城市的森林覆盖率。另外,土地流转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王槐生告诉记者,再过10年,咸宁将成为武汉城市圈生态体系最为完善的森林生态城市,林业总产值将达到260亿元。
森工产业的转型发展,只是咸宁低碳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咸宁强化全域统筹理念,着力构建“中心城区+外围组团”的低碳发展格局:一方面,加快建设市区发展功能平台,增强中心城市的首位度和低碳发展的带动力;另一方面,着力构建县域发展功能平台,抢抓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和武汉新港建设机遇,力争把县域经济开发区建成省级低碳经济示范区。
在发展低碳经济时,咸宁特别注重引入信息、资本、人才、科技、管理等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开发利用的集约度。近5年该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00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6倍。该市先后引进泰国红牛、美国塞得那压缩机、法国沃尔克医疗器械、韩国宇进汽车配件、香港华润电力、港中旅、台湾统一饮品和光宝电子等一大批符合两型社会发展要求的知名企业。目前,已有武钢森泰成功研发超低碳硅铁、复合脱硫剂等高新技术产品,晨鸣纸业纳入全省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今年上半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1%,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上升到9.8%。
依托绿色资源,咸宁拉长低碳产业链。咸宁市目前核电、火电、风电、水电一应俱全,绿色能源开发势头强劲。九宫山风电一期已投入运行、崇阳生物质能发电项目已经开工建设,太阳能发电、秸秆发电、垃圾焚烧发电等4个项目通过有关部门批准,一批新能源项目正在建设之中。农村新能源建设蓬勃发展,以森工、农业和农村有机废物等生物质能气化项目快速发展,全市新建沼气池24684口,在建大型沼气工程5处,其中通山县农村生活用能中的可再生能源比重达70%以上。
一边关停,一边引进;树木越种越多,产值越来越高;一边打响低碳城市的品牌,一边实现GDP增速全省第一。任振鹤告诉记者,咸宁产业结构调整正向着低碳、高效的方向稳步迈进。
抓住旅游业这个突破口
在广州喝完早茶,中午便可在咸宁,或探三国赤壁大战遗迹,或漫步在万亩星星竹海中踏青,或享受誉为“人间瑶池”的温泉……武广高铁开通后,广州出发3个多小时便可到咸宁。在周末,香港、广东“高铁团”蜂拥而至。
咸宁温泉得天独厚,全市温泉日出水量1.5万吨,早在唐宋时期,“温泉沸波”就是域内有名的“八景”之一。如今,咸宁的中心城区甚至以“温泉”冠名。
同时,咸宁还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城市,作为长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集商代青铜文化、茶马古道文化、幕阜苗瑶文化、赤壁三国文化、通山闯王文化、咸宁北伐文化等于一身。
令人惋惜的是,多年来,这些资源却“养在深闺”无人知晓。“我们这里的温泉景点从我记事时就有,可是几十年来都没成气候。”出租车司机王伟称,“现在不一样啦,我每天要拉好多去景区的客人。”
随着武广高铁的开通,咸宁市委、市政府果断将发展旅游业作为该市低碳产业发展的抓手和突破口。高铁开通当天,咸宁市委书记黄楚平、市长任振鹤亲率队伍赶赴广州,目的只有一个,宣传推介咸宁旅游;随后,他们联手广州、长沙打造了“美哉咸宁——湘粤鄂高铁之旅”;2010年,咸宁邀请湘粤旅游部门、旅行社、媒体实地采风,为咸宁旅游造势,使咸宁旅游产品纳入湘粤旅游企业的推广计划;为吸引旅游大项目落户咸宁,咸宁市委、市政府轮番出马,跑广东、到浙江、走武汉……
“咸宁的新形象,温泉是名片;咸宁的高增长,旅游是酵母。”任振鹤告诉记者,立足区域,大力发展低碳产业成就了咸宁旅游业“快跑”。现在一到周末、节假日,各大温泉酒店一房难求。
以温泉为主打品牌,捆绑发展三次产业,促使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加速涌向咸宁。因《诗经》得名的嘉鱼打出“二乔故里”牌,建设“二乔公园”,力推“二乔牌”麻花、“小乔”木枕等旅游产品;通山以九宫山和隐水洞为“双核”,以闯王陵、古民居等为节点,打造“华中避暑天堂”……
统计显示,咸宁2010年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超过13%。旅游已成为咸宁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第三产业的重要引领产业,成为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