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自主创新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11月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科技创新之花遍地开放
刘松柏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综合温控技术是葛洲坝集团的17项核心技术之一,在今年的全国科技大会上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技术不可谓不先进。然而,即使是这么先进的技术,在夏季混凝土浇筑施工中,也曾出现过“空洞”问题,技术人员无计可施,若不是一线工人找到片冰机接水盘漏水是症结所在,这个“空洞”可能永远也填不满,工程的高质量只能是空话一句。

由此可见,在科技创新、技术应用中,一线职工的作用多么重要。工人长期处于生产第一线,具有丰富的操作经验,针对生产实践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能对症下药,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他们的一个个小改革、小创造、小发明,也许就能解决生产实际中的大问题。

可惜的是,在一些企业,一讲科技创新,往往认为这是科技人员、技术专家的事,而忽视了一线职工;组织技术成果评奖活动,也只重视科技人员的创新成果,而忽视了一线职工的技术成果。不重视一线职工的创新,已经导致令人扼腕叹息的后果。比如,同样的手表配件,在我国的工厂和瑞士的工厂组装出来,走时精确度居然不可同日而语;同样的汽车品牌、同样的轿车零件,中国汽车厂家组装出来的整车,和国外厂家的原装车质量比较相差不止一个档次。成熟的技术在生产中却得不到成熟的应用,其根源在于没有激发一线职工的创新活力,没有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新智慧,因而不能发现并创造性地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难题。

毋庸讳言,科技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实施过程中仅依靠少数工程师、科技专家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让广大一线职工参与其中,科技创新才有强大的力量和持久的生命力。

可喜的是,近年来,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逐渐开始重视一线职工的创新活动。国家从2006年开始,首次将工人、农民的创新成果纳入国家科技进步奖评选;宝钢等企业也为一线职工设置了技能专家和首席操作岗位,捅破了普通工人职业成长的“天花板”。截至目前,已有10位一线工人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这些职工,有的研制成功了新的技术、设备,有的攻克了多年未解的技术难题,从普通工人成长为技术能手、发明家。他们创造出来的新技术、新工艺、新工法,填补了行业空白,创造了巨大财富,更让我们看到了一线工人身上所蕴含的自主创新的才智与潜能。

当前,要鼓励更多的一线职工投入技术创新,还需要从体制、机制上给予引导和支持,从制度建设上予以更多的谋划。比如,为他们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搭建更广阔的工作平台,打通他们职业上升的通道,给予他们必要的荣誉激励,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等等。在鼓励一线员工创新的目标引导下,企业要加强对一线员工的培训,给员工提供学习、提高的机会,帮助其成长,使员工在实际工作中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创新能力。

但愿越来越多的地方和企业,把科技创新的目光投向一线职工,让科技创新之花遍地开放。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