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每周经济观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10月1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破解农产品卖难须建立长效机制

核心提示

破解农产品卖难必须对症下药,要下大力气推动农产品生产和流通领域的变革。一方面,要大力提高“菜园子”的水平,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另一方面,必须完善“菜篮子”的市场功能,提升服务水平,不仅要支持探索农超对接等多种新型流通方式,更要支持社区发展便利店,通过合理规划鲜活农产品零售网点广开流通渠道降低流通成本。同时,还要大力培训提高农民的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本期“中央电视台 经济日报联席评论”关注话题——破解农产品卖难须建立长效机制。

这段时间,内蒙古马铃薯滞销引起社会关注。受种植面积扩大、种植技术改善、气候良好、集中上市等多种因素影响,内蒙古马铃薯出现销售困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经济日报等主流媒体都进行了报道。商务部迅速组织16家大型连锁超市,赶赴内蒙古开展农超对接,并组织行业协会、批发市场、批发商及部分马铃薯出口企业,与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在马铃薯主产区联合举办供需对接会,同时引导企业向周边国家出口马铃薯。据了解,在供需对接会上签订了58份马铃薯产销协议,成交量4.4亿斤,占乌兰察布市、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滞销总量的36%,一定程度上解了农民的燃眉之急。

某类农产品在某个时候出现滞销已经不算是新鲜事儿了,今年上半年部分地区曾出现菜贱伤农的事情。而政府部门帮农民卖农产品也确实发挥了积极作用,不少人也都响应过政府号召买过“爱心菜”、“爱心橙子”、“爱心辣椒”,但这只是权宜之计,不能只靠政府在情况紧急时组织“救火队”。要破解农产品卖难,还必须建立长效机制。

今年内蒙古马铃薯卖难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去年马铃薯价格不错,于是农民“一窝蜂”种植,结果今年的产量比去年增加了260多万吨。“一窝蜂”种植最容易造成大损失。“跟风生产”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主要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模式,组织化程度不高。农民多是先生产产品,再寻找收购者,销售行为分散,有组织的生产销售很少。农户“小生产”与现代经济的“大市场”缺少有效对接机制。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不仅使千家万户的农民面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时对市场信息的收集和判断力不够,还带来单个农民面对收购方时的议价能力不足。组织化程度低,还使农民在和市场需求直接对接时组织能力不够。另一方面,鲜活农产品的流通普遍存在着设施不足、方式陈旧、成本较高、农民进入市场较难等问题。这使得农民“卖难”与市民“买贵”问题交织在一起。因此,必须对症下药,下大力气推动农产品生产和流通领域的变革。

一方面,要大力提高“菜园子”的水平,转变农业生产方式。要加强信息服务和科技指导,减少生产的盲目性。扶持专业合作社,提高生产经营的组织化、规模化。培育流通环节的大企业,由他们组织农民生产、与农民签订合同,大力发展订单生产,帮助农民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

另一方面,必须完善“菜篮子”的市场功能,提升服务水平。不仅要支持探索农超对接、农批对接、发展周末车载菜市场等多种新型流通方式,更要支持社区发展便利店,通过合理规划鲜活农产品零售网点广开流通渠道降低流通成本。前不久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强调以加强产销衔接为重点,加快建设高效、畅通、安全、有序的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鼓励大型连锁超市与农业生产基地直接对接,大型流通企业、学校等与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农业生产基地、专业合作社在社区菜市场直销直供,以及有序设立周末直销菜市场、早晚市等临时摊点等。会议还指出,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这对农民来说是个好消息。

农业的现代化离不开农民的现代化。农民“跟风生产”,一是农民欠缺信息服务,二就是农民适应市场的能力较差,看到什么赚钱多就多种什么。必须通过大力培训提高农民的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从某种意义上讲,新型农民是以通过市场配置资源、以需求指导农业生产又以新产品引导市场,并以商业活动为舞台的新型生产者。

破解农产品卖难需要全社会都来关注,进行长期不懈的共同努力。

(本文执笔:李予阳 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经济信息联播》节目播出)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