砸毁一辆奔驰轿车是为了宣传无车日?这样的新鲜事发生在新闻频出的企业家陈光标身上。陈光标的解释是,砸大奔只是为了宣传无车日。被砸的“大奔”是其私人财产,他有处置的自由,但把一辆残值尚有二三十万元、还能使用的汽车变成了一堆废铁,这样的做法难免有作秀之嫌。事实是,此举较之温和、常规的宣传手段,的确引来了公众对“无车日”更多的关注。
9月22日这个“世界无车日”,本不算个新鲜事物。“世界无车日”活动1998年在法国发起,2001年进入中国,已经陆续开展了十年。在无车日那天,丰富多彩的活动很是吸引眼球,不少地市的领导干部带头乘坐公交或骑自行车上下班,一些城市划定无小汽车区域,并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将无车日广而告之,使无车日与绿色出行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无车日”固然重要,但每年只有一天。即使活动形式再创新、内容再丰富,其影响力也难以持久,一些暂时性的措施终究难以改变公众的用车习惯。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8月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2.19亿辆,其中汽车保有量首次突破1亿辆。面对如此快速、大规模的汽车消费增长,在提高城市的科学规划能力、交通管理水平、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之外,还必须倡导绿色出行、提高民众的环保和节能意识。比起热热闹闹的“无车日”活动,更重要的是以“无车日”为契机,传播和引导汽车文明的意识和责任,让文明出行、绿色出行成为每位公民的自觉行动。
汽车文明的养成,需要每个交通参与者都能意识到自己的公民责任。文明,在交通出行中意味着理解、宽容和忍让。在汽车的使用环节,自觉遵守交通秩序,各行其道、各守其责,就是汽车文明的基本要求。堵车是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中的通病,并非我国城市独有,也并非一朝一夕可以根治,文明出行则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交通效率、缓解因堵车引起的焦躁情绪,也会减少因为拥堵而产生的交通事故。比如,在一些汽车文明比较成熟的城市,高峰时刻交通同样拥堵,但大家安静耐心排队,无人鸣笛也无人加塞,顺序通过,公平有序。这样的平和与秩序,就是文明。在一些街道狭窄、停车不便的城市,市民日常出行会自愿选择小排量、尺寸小、更节能环保的新能源汽车,环境危害小,出行更顺畅,停车也更容易。这样的选择,是理性,也是文明。
汽车文明还包含对汽车使用的从容和务实。有了汽车,并不意味着汽车是惟一的出行工具。各个交通参与者的出行,应该是个因地制宜、理性的、有层次的系统,而不必过于依赖某种出行工具。在地势平坦的地方,骑自行车的人自然比较多;而在丘陵和山地区域,大力提倡骑自行车并不会取得显著效果。再比如,步行15分钟内的距离,可以考虑步行前往;在3公里以内的路程,可以考虑骑自行车或公交车、地铁;在路程较远、公共交通工具又不太方便的地方,驾驶私家车也合情合理。同时,通过合乘、合租等方式,提高交通工具的利用率,也是一种简便而有效的文明出行方式。
陈光标的“大奔”砸了,他的环保秀似乎没有落幕的迹象。一年一度的“无车日”之后,关于汽车文明的话题将长期伴随我们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