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区域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9月2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粤东西北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和经济增幅全面超越珠三角地区——
广东依托“双转移”优化发展质量
本报记者 庞彩霞

7000亿元资金涌入全省35个产业转移园,创造4500亿元工业产值;转移就业469万人;17万户农村贫困家庭得以脱贫;粤东西北地区经济增速全面超越珠三角……记者从9月14日召开的广东省“双转移”工作会议上了解到,近3年来,广东省走出了一条以“双转移”战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城乡区域协调、劳动力素质提高的科学发展新路子。

为破解区域发展不协调、环境资源压力加剧、土地瓶颈制约突出、社会管理压力加大等一系列发展难题,广东省委、省政府于2008年5月开始实施“双转移”战略,着力推进珠三角地区相关产业加快向粤东西北地区转移,推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和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实现了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有机结合。

3年来,数千亿元资金涌入了“双转移”战略的载体——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拉动效应巨大。统计表明:截至今年4月底,全省35个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入园项目数达2800个,总投资额超7000亿元。园内企业3年累计创造工业产值超4500亿元,税收约250亿元,其规模堪比广东21个地级以上市的中等甚至中上水平。2010年,园区企业共实现产值1953.6亿元、税收108.85亿元,比上年均实现了翻番,比2008年底增长了6倍。今年上半年,园区实现产值1421亿元,增长104.3%,再度实现翻番。

目前,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已经成为广东后发地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和增长极,带动粤东西北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和经济增幅全面超越了珠三角地区。2009年粤东西北地区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分别达到19.4%、29.8%和24.9%,分别高出珠三角地区7.4、17.8和12.9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区位优势突出、产业转移园密集的一条距离穗深禅等珠三角核心区100多公里的环珠三角快速增长带迅速隆起。在这个增长带上,清远、河源、汕尾等经济增长新星相继涌现,其中,清远创造了经济增速全省“六连冠”的传奇。而今年上半年广东经济增速排在前列、达到15%以上的清远、肇庆、揭阳、云浮、阳江等5个地市,也均在这一隆起地带之上。

受益的不仅是粤东西北较落后地区。在“双转移”的有力促进下,珠三角地区也通过腾笼换鸟迎来了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双提升”的良机。2010年,珠三角地区现代服务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0.8%,先进制造、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提高到51.4%和24.2%,形成了新型显示、软件、新材料等3个超千亿元产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也正是在这一年,珠三角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关口,表明珠三角已处于工业化后期,即将迈进现代化的门槛。

作为“双转移”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广东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规模化、技能化、有序化转移就业。3年来,广东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266.6万人次,转移就业469万人,截至今年上半年,广东全省技能劳动者总量达1470.6万人,同比增长4.4%。广东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从2008年的3685元增长至去年的4799.5元。近3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平均增速,超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1.4个百分点。近17万户贫困家庭,通过劳动力转移实现脱贫。

下一步,在工作机制上广东还将继续在多方合力、良性互动、实行互利共赢方面下功夫,增强“双转移”的内生动力,加快建立健全政府、行业协会、产业转移园“三结合”的工作机制,形成政府大力引导、行业协会深入发动、企业主动参与的工作合力。在加强产业转移园区建设方面,广东于近日出台了《关于优先扶持产业转移重点区域重点园区重点产业发展的意见》,以优先扶持重点区域重点园区重点产业发展为突破口,进一步提升园区建设和服务水平,促进园区集约节约高效发展,强化园区生态环保建设等。在有序转移农村劳动力方面,广东将进一步完善农村劳动力培训长效机制,把服务农民工和提升民生保障水平结合起来。

3 上一篇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