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小小的麦秆,从大地而来,最终回到大地的怀抱。经过了神奇的“科技”之手,它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出了巨大的经济和生态效益。日前,记者在山东省高唐县亲眼见证了一次这样的神奇之旅。
第一站:高唐县南镇马成良的秸秆收购点。
一大早,马成良就和家人一起忙着装车运麦秆。虽然已过了麦收的季节,但收购点里仍堆满了一捆捆包扎好的小麦秸秆。马成良告诉我们,因为当地的一家造纸企业——泉林纸业收秸秆的名声越来越大,附近很多地区的农户都主动前来联系。“今年麦收10天就收了800吨秸秆,最近还在不断上货,秋收的玉米秸秆也快要上来了,完成今年与企业收储6000吨的合同任务,看来是不愁啦!”马成良乐呵呵地介绍说,他们带着自动打捆机到农户的田间地头上收购,采取肥料换秸秆或给予农民收购金的二选一方式,很受农民欢迎。
同行的泉林纸业原料收购处负责人杜文国介绍,他们企业目前每年可消化80万吨秸秆,像这样的大型收购点仅高唐县就有30多家。通过建立“企业+合作社+千吨点”的秸秆收储网络,农民足不出户就能增收,还避免了秸秆焚烧和自然腐烂带来的空气和水污染问题。
过去一钱不值的麦秆,现在咋成了宝贝?随着一车麦秆,记者又来到了第二站:泉林纸业公司制浆车间。
只见收来的秸秆在精细备料后,送入制浆车间。在潮湿闷热的制浆车间里,伴随着隆隆的机器轰鸣声,车间主任大声向我们介绍,眼前两层楼高的机器是洗浆机,草浆顺着一根粗大的管道,先进入蒸煮机,经过一番蒸煮、沉淀、氧化后,再送到这里洗浆后用于造纸。
“5台洗浆机,5道清洗工艺,就可以将草浆里的大部分黑液抽离出来。”车间主任说话间,工人就分别从第一台和第五台洗浆机中各取出一团纸浆递给我们,第一台洗浆机中的深褐色纸浆中渗出的黑液很快浸染了记者的双手,而另一团淡黄色的纸浆则干爽洁净,手感细腻。一旁负责生产的泉林纸业副总经理杨吉慧向我们解释说,草浆造纸与木浆造纸的根本差异在于草浆中硅含量高,所以产生的黑液多,这也是草浆造纸行业的世界级难题。泉林的核心技术就在于研发了新式备料、置换蒸煮等先进工艺,可以将黑液成功分离出来,从而为草浆造纸行业开辟了一个生存发展的新空间。
那么在制浆过程中产生的黑液和混合废水处理中,产生的污泥怎么办?第三站就在隔壁——有机肥制造车间。
在这里,黑液等废料经过浓缩、喷浆造粒等工艺处理,被制成了有机肥料。“有机肥年销售40万吨,净利润1.1亿元,产值已占企业的十分之一。原来困扰企业的污染,变成了企业循环发展的动力。”杨吉慧说。更让企业高兴的是,泉林以秸秆为源头形成的循环产业链,已被业界广泛认可。今年7月,环保部刚刚批复了泉林纸业年处理150万吨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对于曾被广受质疑的草浆造纸行业来说,这一纸批复来得实属不易。
更深层的意义还在于,由于我国森林资源匮乏,用于造纸的木浆原料70%需要进口,价格高昂。一旦木浆全部取代草浆,价格上将完全受制于人。另一方面,我国是农业大国,每年各类秸秆产量近7亿吨,其中4.9亿吨可用于造纸,理论上可生产2亿吨浆,不但造纸成本大大降低,还可节省木材9亿立方米,更能大幅减少因秸秆焚烧、自然降解对大气、河流造成的环境污染。
在第四站纸制品车间里,淡黄色,带着麦草香气的原料纸被制成了各种文化用纸、生活用纸、一次性餐盒等。不经漂白,保持本色、自然环保,已是这家企业产品的标志。始终坚持的环保理念不但让企业起死回生,也正在让企业的产品被市场所认可。
200亩水面波光涟漪,芦苇茂盛,野鸭不时飞起。来到第五站——企业废水经处理后形成的一片湿地时,我们再难以将“造纸企业”与“污染大户”的传统印象联系起来。
指着不远处的水泵房和农田灌溉渠,杨吉慧感慨地说,“我们现在吨浆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只有国家标准的十分之一。这些水一部分回用于生产,一部分进入调蓄水库,用于农业灌溉。在企业科研成功之前,眼前的这些我们想都不敢想。”
麦秆的神奇之旅,在这里完成了一个循环。望着流入大地的涓涓清水,我们的思绪也飞向了远方……
10年前,因为草浆造纸,环保难以达标,泉林纸业曾被列入计划全部关停的“黑名单”。是坐以待毙关门停业,还是顺应当时的潮流发展木浆造纸?作为一家规模不大、实力不强的民营企业,他们选择了第三条路——搞草浆造纸研发,以麦秆为原料发展循环产业。
为此,10年时间,泉林投入研发资金36亿元,获得了167项专利技术,突破了草浆造纸的瓶颈,攻克了世界级难题,泉林纸业也由此走出了一条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之路。
泉林的实践证明,只要勇于自主创新,敢于突破自我,认识“落后”的主因和根源,找到“升级”的路径和办法,就一定能够开辟出一片广阔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