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每周经济观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9月1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土地整治要“科技”当家
马志刚

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稀缺,这是我们国家难以回避的现实,也是我们追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解”好的一道难题。怎么解?土地整治被公认为是一条极佳的路径。

这些年,我国不少地方都把土地整治当做盘活存量土地、强化集约用地、适时补充耕地和提升土地产能的一个重要手段,开展了不少工程,取得了可喜成绩。但同时也要注意到,很多地方在土地整治过程中,都出现了“一年种,两年荒,三年回到旧模样”的尴尬现象。

怎么造田才能使土地资源利用可持续?近年来,有单位在毛乌素沙地用沙和砒砂岩造田的实践告诉人们,土地整治只有“科技”当家,才能焕发出更旺盛、更持久的生命力。

毛乌素沙地,是一片草都不愿意长的地方,土地退化、水资源缺乏、生态脆弱。在这样的地区,如果仅靠“纯体力”平整平整土地,必然难有作为。面对这个难题,陕西省地产开发服务总公司、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等一班人,从当地沙和砒砂岩资源富集出发,产学研紧密结合,开展了“毛乌素沙地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核心技术研究”,形成了包括砒砂岩与沙组合成土配方技术、节水高效技术等在内的系统完整的技术体系。利用这些处于同类研究国际领先水平的核心技术,开展大规模土地整治,变砒砂岩与沙“两害”为“一宝”,辅之以现代化经营,建设节水高效的高标准农田,不仅防了沙,保护了环境;而且造了田,提高了耕地质量,富了农,进而为最终跳出“一年种,两年荒,三年回到旧模样”怪圈提供了坚强的技术保证。

分析起来,用沙和石头造田实践取得成功的关键之处,就在于依靠科技创新,解决了土地整治的瓶颈技术问题,然后将这些技术进行整合,形成支撑土地整治健康持续运行的技术支撑,并最终转化为生产力,实现土地整治从单纯注重数量向质量和生态并重方向转变。

要造田,还要造好田,这是大规模实施土地整治的真正意义之一。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把建设高标准农田作为土地整治的一个重要目标。比如日本,土地整治工程健康运行期一般要60年。我国要在这方面走在世界前列,消除或缓解制约我国未来发展的土地瓶颈,很大程度上还是要靠科技进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