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市场观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9月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楼下小店购物为何放心
万建民

楼下开了几家社区小店,有生活小超市,也有蔬菜水果便利店。因为周边不远处就有大超市和农贸市场,这几家小店刚开的时候生意并不太好,也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注意。

过了一段时间,忽然发现小店的生意兴旺起来,左邻右舍缺点小东西,都喜欢往楼下小店跑。有时候懒得下楼了,打个电话,店里的服务员很快就能送货上门。和邻居们一样,我也慢慢成了店里的常客。

光顾的次数多了,心里免不了琢磨: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到楼下小店买东西?论价钱,小店的东西不比附近农贸市场便宜;论质量,旁边正规超市的东西应该更有保障。难道就为了图个方便?那出了小区大门不远就有超市,也很方便啊。

有一次经过小店,想顺路带点蔬菜回家。谁知道挑完了菜,才发现身上没有带钱。店主看出我的尴尬,憨厚地笑笑说:“没带钱吧?没关系,下次顺路经过时带来就行。”看来有如此经历的不止我一个。

虽然买的东西没几块钱,但店主对我一个陌生人的这份信任,还是让我有点小小的感动。那一刻,我也明白了为什么大家喜欢来小店购物——因为信任。这种信任是双向的,店主信任顾客,顾客也信任店主。

假冒伪劣商品买得多了,坑蒙拐骗的事情听得多了,熟人之间建立信任好像已经不是那么容易,更何况是在陌生的消费者和一个小店店主之间建立信任。这其中的门道值得好好分析。

店主为什么能信任“我”呢?抛开店主的经营策略和性格特点不说,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我”也是一个值得信任的消费者:“我”是这个小区的居民,经常打小店门口经过,因为左邻右舍都认识,一旦违约被店主公布信息,道德成本很高,所以“我”不可能为了几块钱冒这个风险。

“我”为什么能信任店主呢?道理是一样的:这是一家开在社区的小店,生意全靠小区居民照顾。店里卖的东西如果质量不过关,小区居民口耳相传,大家就不会再去店里买东西,所以店主为了生意兴旺,首先就会保证质量,很少会有失信的行为。即使顾客偶尔有不满意,店主也会为了挽回声誉而提供良好的服务。

如果稍稍抽象一下,我们可以总结出构成信任的几个要素:首先是有小区这个相对封闭的市场,且交易只能发生在这个市场里;其次是小区里人和人之间比较熟悉,使得交易双方有任何纠纷都会广为所知,也就是这个市场的信息是对称的。这两点同时成立,就大大提高了失信的成本:失信者只能继续在这个市场交易,而市场里其他交易者都知道其失信记录,没有人会愿意继续跟他交易,这就是市场建立的失信惩罚机制。

很多人都有经验,在流动摊贩手上容易买到不合格商品,这是因为在交易双方随机流动的情况下,每次进行交易的双方信息并不对称,摊贩失信的机会成本很低,而收益却很高,所以一些摊贩会冒险失信。在旅游景点,人们也容易买到假冒伪劣商品,也是因为,商家虽然是固定的,但游客的流动性很大,而且往往都是去一次不再去第二次,不了解商家失信的信息。

在一个市场里,要减少交易者的失信行为,最好的办法就是建立信息对称的机制。比如在市场里建立失信者“黑名单”档案,每一个新进入的交易者都能知道谁曾经有过失信行为,自然就会选择其他诚信的对象交易,失信行为会导致丧失交易机会,从而建立失信惩罚的机制。

其实,现在一些购物网站,就像现实中的居民小区一样,消费者可以对每一次交易进行评价,也可以看到其他消费者的评价,已经建立了信息对称的机制。在这个市场里,相对于诚实经营的收益,商家失信的机会成本很高,就不敢轻易失信。

网络购物如此,现实中的交易也是如此。在任何一个市场里,交易双方信息对称了,失信的成本高了,失信的行为就减少了,信任也就更容易建立了。

如果您喜欢逛市场,如果您在市场中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欢迎给我们投稿。

投稿邮箱:baoxiaoq@ced.com.cn

电话:010-58392443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