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观察与借鉴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1年9月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1个人养活140个人说开去
孟翰禹

1个农业劳动力可以养活140个人,这是德国农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真实写照。这一现象究竟意味着什么?深入探究,会发现其中蕴含着诸多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

1个人养活140个人,意味着国家需要加强对于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帮助其获得较高的文化水平和专业素质。现代农业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及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从德国对农民教育培训的经验可以看出,高素质的农业经营管理人才和劳动力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前提条件。如果农业人口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就会阻碍农业现代化进程。因此,对于一些农业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实现农民知识化,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已成为当务之急。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加强对农民进行现代农业科技知识、非农产业就业技能以及市场知识等多方面的培训。特别是要完善落实以义务教育为主的农村教育体系,重点构建面向初中以下农业人口的农村教育体系,用现代科学文化、科学技术武装农民,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擅经营的农村建设者。

1个人养活140个人,意味着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大力投入,增强农业主产区的抗灾减灾能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周期长、投资大、短期经济效益低的公益性事业,其健全与否直接关乎农业能否可持续健康发展。开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政府主导,涉农企业、农业组织及农民的共同参与。德国政府在这方面的作法是通过财政直接投资的方式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并以补贴和贷款的方式对农民实施的水利、道路、土地整治等农村基本建设工程给予资助。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资金不足、农业基础设施底子薄弱是首要难题。因此,在开展建设时应抓住主要矛盾,把有限的财力物力用在刀刃上,重点放在农业节水灌溉设施建设、农业水利工程维护以及中低产田改造等方面,确保农业实现稳产高产。

1个人养活140个人,意味着加速农业用地向规模化、集约化流转,使传统的小规模农户经营向大规模农场聚合,从而提升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产业化水平,提高整体劳动效率。德国通过对农、林、牧、渔等涉农产业的整合,实现了土地资源和生产资料的有序流动,为实现大规模机械化作业以及构建合理的农产品生产结构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整合过程中,还释放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使之可以补充到上游及下游相关产业中,促进了整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德国的土地合并已不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土地合并和调整,还转向了农村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乡村旅游建设等多方面。相较于德国的情况,目前一些发展中国家受地理条件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所限,可能还无法实现农业用地的大规模整合流转,但建立健全农业用地流转机制、培育农村土地市场仍是发展现代农业不可或缺的重要步骤。

1个人养活140个人,意味着加大力度,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链,并不断对链条进行优化升级。农业发展的本质是产业链,德国及世界其他农业强国的经验表明,产业链经营可以使农业低利润、高风险的特性最大化分摊,有助于构建“加工业引导种植业”的模式,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农业产区不能总是靠天吃饭,农民的经济收入也不能主要依赖于田间地头农作物的产出,而缺乏从加工、贸易等下游产业中获利的来源。农业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应建立具有市场化竞争力量的经济组织,帮助农民获得市场权利和同外界相关业务组织广泛联系的渠道。另外,因地制宜地确定产业链模式也尤为重要。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农业资源优势、地缘优势及文化优势,发展能够相辅相成的上、中、下游产业,避免“橘生淮北”的窘境。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德国作为一个农业强国,其农业发展获得成功的一些普遍性经验确实值得发展中国家学习借鉴。

3 上一篇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