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记者调查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9月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科技大棚“种”出好日子
本报记者 罗 霄 通讯员 白巧云

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敖力布皋镇一村的设施农业小区温室大棚里,翠绿的西红柿秧长势正旺,绿叶掩映下的西红柿,甚是喜人。一张张黄色的纸悬挂在大棚中间,引起了记者的好奇心。“那是‘粘虫板’,挂上它,大棚里就不生虫害了,村里每个大棚都要挂上几张!”正在给西红柿修整技叶的许彩虹解开了记者的疑问。

近年来,科尔沁区着眼于“绿色、生态、高效”发展模式,在设施农业建设标准、生产技术上做文章,使该区7.3万亩设施农业由注重规模向规模扩张与质量效益并重转变。

为提高设施农业的含金量,科尔沁区着力培养“重科学、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采用赶科技大集、发放科技资料、现场技术指导等多种形式,免费为农民提供区、镇、村三级技术培训。同时,该区农牧业局还按季节需要,因地制宜开展科技下乡活动,把测土配方施肥卡、科技宣传手册等送到农民手中。

科尔沁区敖力布皋镇一村党支部书记赵福太介绍说,设施农业小区刚建起时,曾多次带村民到外地参观学习,镇里还不定期举办培训班。如今,尝到甜头的种植户已不满足于培训和现场指导,开始主动从书本、电脑中学习种植技术了。

“现在我们夫妻俩都成了半个技术员!蔬菜产量一年比一年高,看这西红柿,又圆又大。”38岁的许彩虹说,经过培训不仅学会了技术,还认识了农牧业专家和种植能手,遇到问题咨询起来很方便。“以前镇里送来配方卡、新品种,俺们都不当回事,现在都争着抢着要呢。”

为打造避灾型设施农业,科尔沁区对设施农业小区进行科学规划设计,在高标准建棚的同时,将高效节能日光温室建造、测土配方施肥、高温闷棚、膜下滴灌等先进生产技术用于生产中,使设施农业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为设施农业的发展夯实了基础。

来到科尔沁区钱家店镇孔家村千亩设施农业小区,一排排整齐划一的大棚在蓝天下格外壮观。村党支部书记张耀武说:“设施农业小区是去年建成投产的,多亏这大棚质量好,没有让我们因为去年冬季的低温和大雪受到损失,真称得上是避灾棚。”

走进大棚,农民王兴祖正在给黄瓜实施滴灌,油绿的黄瓜秧下,埋在塑料薄膜下的两根长长的水管正往地里渗水。王兴祖说,这种膜下滴灌技术可以减小大棚内的湿度,降低病虫害发生,随水施肥,与传统浇灌相比,既增产又省工、省水。

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推广,使科尔沁区设施农业加快了发展步伐,实现了标准化生产、科学化发展,市场竞争力、抗风险能力、躲避灾害的能力逐年增强。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