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机这一办公必不可少的设备,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不过作为激光打印机的“心脏”和“粮食”的硒鼓,其全生命周期究竟有多长?
富美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富美科技)给出了答案:旧硒鼓只要未经拆卸、加粉或被损坏,完全有可能进行不限次数的循环利用。
富美科技副总裁邵光锦介绍说,自2008年以来,富美科技通过回收旧硒鼓进行再制造,使硒鼓资源得到循环利用,帮助用户节约了成本,走出了一条“硒鼓终生循环”之路。
实现旧硒鼓价值最大化
富美科技市场副总监韦强告诉记者,几年前,在进口品牌的冲击下国内市场的硒鼓价格相对较高,给用户带来了较大的负担。一些假冒伪劣的硒鼓产品也趁机进入市场,既影响打印质量和加速打印机磨损,也对用户的健康构成了威胁。
由于过去用户对硒鼓的一次性消费与使用,大量旧硒鼓被随意丢弃。在用户扔掉的一次性使用的旧硒鼓中大多残留着约30克的碳粉,会对土地和空气造成污染;硒鼓注塑件等固体大多不可降解,大量资源被浪费。此外,每年还有数千万只硒鼓被缺乏资质的机构和个人回收,给伪劣硒鼓制售者提供了可趁之机。
“如果能够以科学合理的方式对旧硒鼓进行回收利用,企业将迎来一个巨大的商机。”邵光锦说,富美科技把企业的发展战略与旧硒鼓的回收利用联系起来,集中力量进行技术研发,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立足于产品“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基本特征,努力使旧硒鼓实现价值最大化。
在富美科技的生产车间里,生产管理部总监唐衍晟说,旧硒鼓进入车间后,工人们先对旧硒鼓进行拆解,对磁辊、充电辊、感光鼓等关键零部件进行检测,对有修复价值的零部件以自有技术进行喷涂修复,对严重损坏且无法修复的零部件直接做环保处理,然后以国际同类产品的标准进行生产,经严格检测后出厂。
唐衍晟告诉记者,生产一只全新硒鼓需消耗2.85升石油,而再制造一只硒鼓的能耗约为生产新品的5%。富美科技一期生产线的设计生产规模为每年500万只硒鼓,每年节能1.8万吨标准煤,节约铝、铁等50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6万吨,减少电子固体废弃物2500吨。
创新旧硒鼓回收机制
如今,富美科技废旧硒鼓回收率达90%,部件再利用率超过85%。富美科技的高回收率是如何实现的?
邵光锦说,为了使旧硒鼓的回收体系更有保障,使“硒鼓终生循环”有更加扎实的抓手,富美科技不断创新旧硒鼓回收的运作机制。
目前,用户用完的富美硒鼓或原装品牌的旧硒鼓,只要未经拆解、加粉,没有损伤,均可返还给富美科技指定的服务商。然后用户可以选择由富美服务商按照“循环使用价”向其提供同一型号、同等数量富美硒鼓;也可以获取回收凭证,按照规则兑换富美科技的其他型号硒鼓产品或其他物品。以此往复,不限次数。
自去年11月起,富美科技推出了旧硒鼓直接现金回收的牌价制度。在富美科技网站首页上,富美科技每天都会公布当日合格旧硒鼓直接回收的牌价。“通过建立牌价体系,用户可以随时查阅旧硒鼓的回收价格,使旧硒鼓的回收更透明,使消费者更好地认识旧硒鼓的价值所在,有利于拓展旧硒鼓的回收体系。”邵光锦说。
富美科技还充分利用企业自身的电子服务平台、客户服务中心、公司驻省会城市办事处,以及3000余家服务商等四大平台,通过在全国建立24个分拨中心、自主开发“富美直通车”桌面服务软件、创建旧硒鼓全国实时网络交易平台等措施,让用户更省心、省力,提高服务商积极性与服务水平。
记者了解到,富美科技的“硒鼓终生循环”服务模式已逐渐得到市场认可,富美科技也多次在各级政府采购中中标。正是由于全国数百万用户加入到富美科技的“硒鼓终生循环”行列中,使富美科技的硒鼓产品在国内市场的销量稳居前列。
优化行业发展环境
目前,我国各类激光打印机保有量约1800万台,每年消耗硒鼓7200万只次。在国家大力倡导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的背景下,硒鼓回收再制造的市场空间十分广阔。
“深挖旧硒鼓的再利用价值,使硒鼓业走向终生循环,是解决硒鼓产业发展的唯一途径。”邵光锦说。
根据富美科技提供的资料,公司二期年产1000万只环保硒鼓产业化项目正在建设之中。该项目以集约化程度高、对产业带动作用大的显著特点,成为山东省第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届时,富美科技的再制造硒鼓年产能将达到1500万只。
邵光锦表示,富美科技将继续加大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扩大生产规模,不断提升产品品质,使企业从以制造为主向以服务为主转型,推进产品的“终生循环”使用服务,运用自身优势,兼顾环境、社会利益,创造更大的综合价值。
由于目前国家在废旧硒鼓的处置上并没有强制性的条文法规约束,旧硒鼓回收市场仍然处于无序状态。而消费者也没有形成合理处置废旧硒鼓的观念,每年大概有千万只硒鼓基本上被当作废品处理掉。
邵光锦建议,打印耗材的回收和再制造,是整个行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国家应针对规范废旧硒鼓市场出台专门的条文法规,加强对旧硒鼓回收市场的监管力度。同时,应加大对再制造企业的支持力度,提供财税方面的优惠政策,帮助行业企业制订产品标准,推动企业参与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积极规范行业发展,为推动再制造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