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岁的重庆居民徐树平拿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城市户口。随后,老家在农村的他再也不必为“借读费”的事情而烦恼。“城里人有的医疗、养老保险我也有了。”徐树平告诉记者。
徐树平只是众多实实在在享受到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好处的重庆人之一。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立4年多来,坚持政府引领、市场导向,着力推动城镇化、新型工业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试验区建设取得了明显成绩。如今,试验区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框架雏形初具,“一圈两翼”通过对口帮扶机制,实现了共同发展。
抓重点补空白
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规划、自愿有偿、积极稳妥、综合配套、促进发展”是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的总体原则。根据重庆市统筹办测算,到2011年底将有约300万农民工和农村籍学生等重点人群“转户进城”,从而完成“千万户改”的第一阶段改革任务。
为了让“新市民”,特别是大中专毕业生能尽快融入城市,重庆市探索出了一条以公共租赁房为重点的新型“双轨制”住房保障模式。
“双轨制”指按照“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有约束”的思路,形成由政府保障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城市住房供应体系。据重庆市发改委副主任、市统筹办副主任徐强介绍,重庆市规划从2010年起用3年时间建成4000万平方米公共租赁房,重点满足进城务工农民、新毕业大学生等人群需求,使占城市人口中30%至40%的中等偏下收入群体能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公租房和安置房。如今,位于两江新区鸳鸯片区的“民心佳园”一期已经全面竣工,4700余户公租房租赁户已入住,大竹林片区的公租房已摇号完毕,9月即可投入使用。
此外,重庆还注重推进农村地区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以城带乡的金融体制框架。近年来,重庆市先后成立了联合产权交易所、农畜产品交易所、药品交易所、航运交易所、金融资产交易所等7个区域性要素市场,强化了对中小市场主体和“三农”的金融服务。
建“一圈”添“两翼”
缩小城乡差距协调发展
2006年11月,重庆市提出“一圈两翼”发展战略,即以主城为核心,以大约1小时通勤距离为半径范围打造城市经济区,建设以万州为中心的三峡库区城镇群和以黔江为中心的渝东南城镇群。由于历史原因,重庆市的“一圈”相对发达,而“两翼”地区为三峡库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相对落后。因此,统筹城乡发展不仅要致力于缩小城市居民、农村居民两大群体间的差距,也要致力于缩小以主城区为代表的“大城市”和以渝东北、渝东南“两翼”为代表的“大农村”两大区域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为此,重庆市于2007年5月下发了《关于建立健全“一圈两翼”对口帮扶机制的意见》,启动了“一圈两翼”对口帮扶工作。随后,明确“一圈”帮扶区县每年按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的实物量支持受助区县发展。
从2007年到2010年,“一圈”对口帮扶“两翼”实物量累计达到7.84亿元。在工业园区援建方面,共投入帮扶实物量3.4亿元,实施了19个园区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建成标准厂房35万平方米,以及部分配套道路,为“两翼”区县工业园区的发展和招商引资奠定了较好基础。
此外,“一圈两翼”对口帮扶还支持了近200个村实施整村脱贫,建设了285个村级服务中心、卫生站、村级小学等。北部新区帮助万州区12个贫困村发展农业产业,渝中区按“巴渝新居”标准改造民居340户、危旧房35户。江北区援建的开县南门镇光明村柑橘产业基地、九龙坡区援建云阳县泥溪乡桐林村黑木耳基地,帮助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推进标准化建设
探索社会管理新模式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成立后,重庆还在构建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上大胆探索和制度创新,基本完成制度空白填补和城乡保障制度的初步对接。据徐强介绍,重庆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征地农转非人员和城镇用人单位超龄未参保人员养老保险办法,基本解决了城乡社会保障遗留问题。
而围绕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重庆市加快改革社会事业发展体制,推进教育、卫生、文化标准化建设,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率分别达到60%、62%和60%,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
目前,重庆已经基本建成基础教育“以县为主”体制,出台并落实义务教育绩效工资政策,进一步完善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保障机制;建成寄宿制学校2080所,接受农民工随迁子女就读学校达到652所。
在医疗卫生方面,重庆确立2011年初步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的目标,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实施了“农村卫生人才远程培训工程”,对中心卫生院、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乡村医生进行了全覆盖培训,并计划在2011年将乡村医生从事公共卫生服务的补助标准从2009年的每月人均200元提高至400元。
重庆市还适时探索城乡社会治理改革,深入推进城乡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通过“唱读讲传”全面提升重庆人文精神,树立了优良的党风政风,有力提升了各级政府服务发展的意识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