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北京市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梅 松
主持人:赵 唤
整理:本报记者 佘 颖
文化创意产业是北京市经济发展中的亮点。《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公布,文化创意产业在北京的“十二五”规划中占有怎样的地位,和“十一五”相比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北京市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十二五”规划咨询专家梅松就此作了解答。
主持人:在北京“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文化创意产业有什么亮点值得关注?
梅松:北京“十二五”规划中,有3个方面体现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持和重视。首先是北京文化发展的问题。北京是拥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城,也是中华文化的代表性城市。文化创意产业是建立在文化积淀、文化背景、文化传承基础上的,没有文化背景就没有文化产业。北京在文物保护、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如博物馆、电影院、文化馆等方面,都下了很大功夫,尤其是北京古都的文物保护,这是我们的产业基础。
第二个亮点是,北京市提出用重大项目战略带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比如“十一五”时期,中国电影集团在怀柔建立了中影基地,这就是重大项目。北京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我们布局了五六个重大项目来带动产业的发展。像规划提到的,在海淀区的西山建立西山创意大道;在朝阳区从CBD到中国传媒大学建设新媒体产业带。
第三个亮点是,更多强调文化贴近老百姓,为老百姓服务。
主持人:北京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整合提升30个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集聚区对于一个城市的文化产业发展来说有什么重要的作用?
梅松:到“十一五”末期,北京拥有市级集聚区30个,区域级集聚区20多个,再加上很多自发形成的集聚区,大概有100个左右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这些集聚区的最大特点是产业的载体,是集中展示产业发展的地方;同时,它还是人才、品牌、政策、资金汇集的地方。集聚区将来要在文化创意产业中占到40%至50%的比重。我们有文化街区,如东城区南锣鼓巷一带,也有老厂房改造而成的798艺术区,还有在房山、昌平十三陵地区规划的历史文化街区。这些都承载了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基地的作用。
主持人:您怎样看待这几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高速发展?
梅松: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第一是北京本身具有文化背景和文化资源,北京的文化中心地位决定了文化资源很多,可以作为产业基础。第二是这些年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北京市在调整产业结构过程中提出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换句话说就是发展服务型经济。服务型经济的最大好处就是低耗能,耗水少、耗电少,符合首都的资源禀赋特点。北京市委、市政府从2005年开始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作为北京市的重要产业来推进,再加上北京目前已有文化创意企业7000多家,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和贡献,才有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大好形势。
主持人:您说过,文化创意产业是高技术、高文化附加值的产业,高技术是手段,高附加值是内容。您认为如何让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
梅松:文化创意产业毕竟是产业,最终要按市场规律推动产业发展。中央强调发展文化产业,强调提升文化的竞争力和软实力,在这一背景下,产业发展的基础是非常好的。我个人的观点是,市场体系必须完善,应该建立完善的市场,比如要素市场、中介体系、评估体系。另外,我们的文化产品要走出去,文化创意人才也要走出去。还有一点也很重要,那就是政府要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多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并为企业投资、融资提供帮助,调动企业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