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7月2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生态村中说环保
本报记者 徐沅潮 连 俊

汽车在曲折的山路中缓缓前行,顺着山路边翠绿的树丛远望过去,一排排整齐的黄色联排小楼出现在远处的山腰上。这片小楼所在的村庄,就是中国—东盟媒体联合采访团27日上午采访的目的地——北京市平谷区大华山镇挂甲峪村。

从人口看,挂甲峪村是一个小村,全村146户,共460多人。从经济总量看,这里却是一个大村,2010年,这个村的资产已达1.8亿元,收入350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2.3万元。从“有女不嫁挂甲峪”的穷村,到作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样板的生态文明村、山区综合开发先进村、首都文明村,挂甲峪村的发展史上有着讲不完的故事。在村党支部书记张朝起的讲述中,最让采访团记者感兴趣的,还是这个村对生态资源的高效利用。

“那一片深蓝色的屋顶,是我们的太阳能集热板。”在挂甲峪村新建民居旁,村里的工作人员指着屋顶向记者们介绍,“不要小看了这几块集热板,它提供了全村30%以上的能源,无论是取暖供热还是烧饭照明,都少不了它。”

现在,挂甲峪村新建民居全部采用太阳能采暖技术,每户都安装了一台生物质气化炉,在小区及景区内还安装了太阳能路灯近260盏。张朝起说,“如今,我们村取暖不用煤,照明用太阳能,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无烟村。”

“建设这样的太阳能房屋造价多少?”有记者问道。“房屋的造价根据户型的不同,每平方米在900元至1200元左右,这个价钱在农村来说并不便宜。但是,由于使用太阳能,村民已经完全放弃了对煤的使用,非常环保。实际上,以前平均每户村民一年烧饭、取暖用煤大概在3吨至5吨。按照这样折算,不到5年就能收回建设成本。”张朝起说。

在节能方面,生物质气化炉是挂甲峪村民引以为自豪的又一项成果。村里通过自主创新研发出的这种产品无烟、无味、无污染,张朝起说,“用3斤左右自然降解的树枝,粉碎后,能足足烧上1个小时,烧饭取暖都很方便。”

如今,挂甲峪村建设的总蓄水量达到10万立方米的塘坝、水池和小水窖等与机井和田间节水设施之间互联形成网络,实现大气水和地下水综合利用,满足果树生长用水和生态环境用水需要;过去单一的林果生产园区随着路通水通,变成融观光采摘、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多功能高效园区。张朝起特别提到,“这里的山水是我们生存发展的根本。现在村里旅游业占了总产值65%,而且还在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对资源的保护就更加重要。村里现在每天接待游客数量限制在2000人,也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这块土地。”

生态村的建设,究竟给村民带来什么好处?大家的心中还是有本账的。村民卢莉莉告诉记者,以前单纯种地的时候,一年纯收入也就是8000元左右。生态村建成以来,她家根据村里的统一规划办起了农家乐生态旅游,“每年4、5月份是旅游旺季,赶上桃花节,都忙不过来。要说一年的收入,好的时候能超过10万元。”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