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现代农业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1年7月1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异地产业扶贫”成群众脱贫致富新路径

2011年广西南宁市计划实施产业化扶贫项目4个,扶贫项目全部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经营,采用“异地产业扶贫”方式对贫困户进行扶持,将扶持贫困农户1.3万户以上,受益贫困群众近4万人。

这是南宁市着力实施贫困地区产业化扶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努力提高广大贫困地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的重要举措。

“十一五”期间,南宁市加大了产业扶贫工作力度,全市共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00多个,受益贫困农户13万多户,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和贫困群众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为了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十一五”期末,南宁市大胆探索,转变思路,改变以往“撒胡椒面”式的做法,结合本市实际,在马山、隆安、上林等县逐步探索走出一条采用“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和财政扶贫资金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异地产业扶贫”新路子,取得了初步成效。

南宁市扶贫办主任覃思源介绍,南宁市2010年在马山县尝试采取“异地产业扶贫”方式,即把政府扶持资金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由每个贫困村选择一个重点产业开发项目,成立专业合作社,每个贫困农户以政府扶持资金入股,由专业合作社在本村或土地资源丰富的邻近村屯承包土地,集中连片开发、统一经营、按股分红,所开发的项目由扶贫龙头企业负责资金筹集、市场开发、技术培训、技术指导、保价收购产品等。扶贫企业、公司从贫困农户的扶持资金到账之日起,每年每户保本分红700元。同时有计划地组织贫困村贫困群众轮流到示范基地参加有偿劳动,每天劳务报酬40元以上,每年劳务收入在1100元以上。这样,每个贫困户每年从示范基地可以获得收入1800元以上。

“异地产业扶贫”方式较好地解决了大石山区有生产意愿和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由于缺乏土地、资金、技术等造成的难以长期稳定增收的问题,成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新路径。

“十二五”开局之年,南宁市制定了《2011年南宁市产业扶贫工作方案》,明确在全市贫困地区种植中药材、百香果等作为“十二五”重点扶持的扶贫产业,力争3年至5年内把这些产业做大做强,使之成为南宁市贫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的支柱产业,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

文/本报记者 刘 佳

通讯员 黎金球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