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南地区的常熟市董浜镇,“一部手机搞定蔬菜种植,智能农业实现惠农富民”的故事是当地村民喜闻乐道的一桩新鲜事。
早晨,董浜镇水利站站长王志丰在大棚外掏出天翼3G智能手机,点击手机屏幕打开了大棚里的灌溉系统,顿时大棚里雾气氤氲。这可不是王志丰在用手机玩“开心农场”之类的网络游戏,而是登录了董浜镇与中国电信共同开发的智能农业平台。3G技术和物联网的应用,使大棚的监控管理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智能化的蔬菜种植方式令人耳目一新。
在董浜镇智能农业监控中心,虽然距离管理的大棚数公里远,但大棚里的实时光照度、温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土地墒情等数据整齐地显示在监控中心的大屏幕上。据了解,大棚内安装了传感器系统,各种传感器的数据汇总到集中控制箱,再通过CDMA3G网络以无线方式传回智能农业平台,大棚中设备的能源来自于太阳能电池板,完全实现了无线化。农户通过电脑或中国电信天翼3G手机登录智能农业平台,随时随地都可以远程监控温室大棚内的各项指标,并且遥控灌溉、施肥、水泵、风机等田间设施,管理农作物。正如王志丰所说,在智能农业平台的帮助下,菜农逐步走上了科学种田、信息化管理之路。
据董浜镇党委书记陈绍东透露,苏南地区的实际情况是土地少且不集中,农村留守劳动力都是中老年人,粗放生产导致土地利用率较低,年轻人看不到务农的职业前景,正在日益放弃这种“挥汗如雨、回报小”的农田劳作,“弃田抛荒”现象时有出现。
在村里实施“智能农业”以来,董浜镇蔬菜亩均产值突破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5万元。陈绍东说,传统农业观念被颠覆,粗放农业被转变,农业劳动不再是“辛苦劳作”、“低效职业”,而是有效益、有乐趣的劳动。
在董浜镇处处都可见到智能农业带来的好处。远程自动化监测控制,有效地降低了农民劳动强度,增加了效益。据不完全统计,智能化后,一年每亩地的劳动力投入减少了10个工日。以董浜镇节水灌溉为例,董浜通过中国电信的3G技术和网络实施对该镇38座高效节水灌溉泵站进行节水灌溉及圩区排涝实时远程监控。泵站完全不用人去值班看管,节省了大量人力。据董浜节水协会统计,与常规灌溉相比,节水灌溉亩均可以增收1000元以上。自动化控制大大减少了农业灌溉水的回流和入渗,有效改善了河流的水质。
智能化大棚管理使高价值蔬菜量产规模化成为可能。根据节气的不同情况,引进高价值蔬菜种植每亩年均增收约2000元。同时,通过标准化的种植模式有效提升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由于对生长环境全过程的规范化管理,农作物长势喜人,一茬蔬菜比以前要增产5%至10%,而且外形及质量都有非常明显的提升。“特别是通过全球眼远程监控,让农业专家通过远程监控及时为农田‘把脉’,提高了产量,保证了质量。”陈邵东说。
“智能农业”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通过近两年的发展,董浜镇的农产品加工、现代农业营销、生态观光等融合发展已初具规模。2010年,董浜镇的蔬菜成为世博会的指定蔬菜,现在更成为了上海超市的首选菜。